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奇石点缀的中国(刘兆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1日14:21 来源:文学报 刘兆珑

  何伟在2000年-2007年曾担任《纽约客》的驻北京记者,而《奇石》的报道大多数都是发生在这七年间的故事。这七年,正是世纪之交后中国历史最关键的时期,伴随着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增大,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何伟的观察点却落在了中国的普通人身上。他有意避开聚光灯下的中国。而是让历史事件和大人物变成普通百姓的生活背景。无论是《江城》、《寻路中国》或是《奇石》读起来都有一种19世纪英国文学的味道。

  因为《奇石》有了“报道”的成分,所以“中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共性与分歧相对于他的前两本书就更加突出了。在描述中国的拆迁时,何伟写“每一条胡同的命运被决定了,胡同的建筑物就会贴上一个加了圆圈的拆字,就像无政府主义者在涂鸦中涂上字母 A”———何伟将观察到和想到的内容如实地记录了下来。偶尔让中国和美国在不同的节点相遇,而正是这些元素让何伟的“纪实报道”充满了敏锐的洞察。

  《华尔街日报》评论:“何伟以一种细微而幽默的第一人称,轻易地引领读者走过那些曾几何时充满情调但又平凡的地方……他有一种能准确且大范围描写人物的天赋。”

  相对于国外媒体对何伟写作方式和角度的肯定,在国内,人们则更惊叹于何伟的观察。最多的评价是:何伟写出了不一样的中国。何伟说:“来自国外的报道往往狭隘的让人丧气,在 ‘911事件’之后尤其如此,有时候,可以写的似乎只剩下两个话题:我们害怕的人和我们同情的人,但生活在海外期间,我遇到的人没有一个属于这两种类型。”

  虽然这些文章都是刊登在《纽约客》上的报道文学,但却完全没有所谓调查的痕迹。在他的文章里没有美国普世价值的参照物,更没有“中国通”式的圆滑,正如2011年何伟在上海参加读者见面会时说:“我不希望改变中国,我只是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奇石》 [美] 彼得·海斯勒/著,李雪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3月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