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走出“群体性孤独”的泥沼(贾登荣)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10日10:36 来源:信息时报 贾登荣
    《群体性孤独》 (美)雪莉。特克尔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4月    《群体性孤独》 (美)雪莉。特克尔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4月

  这些年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发明,尤其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可谓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然而,这些新技术、新发明在给人们的沟通带来便利快捷的同时,也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弱化这一不争的现实。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她对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汇集于这本名为《群体性孤独》的新书中。

  人类这种“群体性孤独”是如何形成的呢?如何才能走出“群体性孤独”的泥沼呢?这,就是作者在《群体性孤独》一书中给读者提供的详实资料,表达的鲜明观点、开出的一剂“药方”。

  机器人时代,孤独中的亲密关系

  《群体性孤独》一书除“序言、结语、后记”外,正文分两部分:“机器人时代——孤独中的亲密关系”;“网络化生存——亲密关系中的新型孤独。”

  在“机器人时代——孤独中的亲密关系”里,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技术,作为人类亲密关系的纽带,如今已经成为人们从现实关系解脱的工具。技术是极具诱惑力的,因为它能弥补人性中脆弱的一面。而我们的确是非常脆弱、敏感的物种。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亲密关系所束缚。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彼此连接,同时也可以互相隐身。比起面对面交谈,我们更习惯于发短信交流”。

  然后,作者通过一一介绍曾经流行一时的各种电子玩具、通讯工具等,并对于这些机器人在陪伴儿童、陪伴老年人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有事例、有论据的理性阐释。通过这些分析让人们看到,“我们发明了技术,技术反过来塑造了我们。在任何时代,技术都是反映自我价值取向和未来走向的机会”。

  是的,从某种角度讲,机器人也的确能够陪伴一定的人群,起到抚慰这些人寂寞与孤独的作用。但它并非就是一剂包治“孤独”的灵丹妙药。相反,如果人们一味地依赖机器人的作用,往往还会适得其反,背离人们发明这些新技术的初衷。

  作者在“机器人是心灵良药吗?”中,既客观地指出了机器人具有的特殊的功能:陪伴性;但又一针见血地指出,机器人具有“双刃剑”效果:一方面让人获得一定的慰藉,另一方面,又因它的出现使人类的亲情为之而淡漠。也就是说,有了这些新技术之后,相当的家长把陪伴孩子的时间全部交给了玩具;而不少子女又把陪伴老年人的义务交给了这些机器人。

  所以,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但长期来看,我们做的这一切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让子女们可以更容易地离弃自己的父母吗?那种机器人所营造的‘感觉好些’的时刻会导致子女们减少探望父母的次数吗?当我们已经学会对机器人‘倾诉’时,也许我们已经降低了对所有关系的期待,包括和人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背叛了我们自己。”

  这些话,的确应该引起人类反思:我们在运用新技术为人类自身服务时,又不能依赖新技术来代替人类自身的美好情愫在人与人之间所发挥的作用。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能成为机器人的奴仆,丧失人的本性。这样,人类的亲情、友情就会逐渐淡漠,人与人之间也可能成为僵化的机器人一样,没有张力、没有蓬勃,没有青春,没有灿烂。

  网络化生存,亲密关系中的新型孤独

  在“网络化生存——亲密关系中的新型孤独”中,作者首先指出,网络这一社交媒体,“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空间,去弥补人生中这些残缺的经历。这也是成年和青少年利用网络来进行自我身份或认同感探索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那么迷恋网络,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虚拟空间给我们提供了作出承诺而不必履行的连接。人们将数字化生活描绘成“希望之城”,在那里可以得到很多新的东西。如果说,“养育功能是机器人技术中‘杀手级’的应用。照料机器人的任务让我们沉迷其中,乐此不疲。这与网络生活有相似之处,随时在线,而且随时和我们在一起。我们照料着网络生活,而网络生活也让我们对之产生依赖。”对照真实的生活,这样的表述的确是相当准确。应该说,网络,已经介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联系当今人类最重要的纽带,也成为人类已经难以离舍的重要工具了。

  接着,作者分析说,网络使人类产生了三种新状态。这三种新状态分别是:一是“逃离现实世界。”人虽然在你的身边,但他的心可能已经飞到九宵云外;二是“ 虚拟与现实的双重体验”。既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体验,又可以在虚拟世界去遨游一番;三是“多任务处理”。一个人可以同时处理若干事务,让人节省不少时间。

  正是由于网络能让我们能不断获得新的感知,所以,“一旦电脑把我们连接起来,一时融入了网络,问题就不再是我们如何使电脑保持忙碌,而正好相反,是电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无比忙碌。就好像我们已经成为电脑的‘杀手级’应用程序了”。

  无休止的上网,也使不少人走火入魔,甚至玩物丧志。除了沉醉于网络中外,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网上行。于是乎,网络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困惑,那就是“网络正变得越来越撩人,越来越理想化。在走向群体性孤独的路上,我们失去了什么时候?就像我前面说过的那样,每一种新的科技都在挑战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我们不停地自问它是否服务于我们人类的诉求”。

  大量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人类的“群体性孤独”是人类自身在追求技术创新过程中累积、沉淀的。当今社会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严肃话题就是,如何做到既学会运用新技术、新发明为人类服务,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但又要防止不要被新技术、新发明所奴役、所驱使,成为新技术、新发明的“玩偶”。

  多年的实践让雪莉·特克尔给我们开出了一剂治疗“群体性孤独”的药方:“我相信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反思的转折点,我们可以看到科技进步付出的代价,并开始采取一些行动。我们将会从一些非常简单的措施开始,重拾一些我们过去认为是美德的行为。比如和同事在大厅里谈话,无论是在吃饭、锻炼身体还是在车里、公司里都不使用手机。”

  这剂药方看来是非常简单的。照作者的意思,走出新技术、新发明带来的“群体性孤独”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人们可以经常聚集在一起,聊聊天;同时,要尽量少使用电子设备,多一些阅读和思考。这,似乎是非常简单易行的事,但真正实践起来,对于沉迷于电脑手机、沉迷于互联网的人来说,要走出“群体性孤独”的泥沼,未必就那么容易!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