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纸上的殿堂——文学浙军近期创作印象(郭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09日09:36 来源:中国作家网 郭 梅

  “已止还复作,泻檐声更长。苔钱添晚翠,梅子试新黄。”在缠绵而不乏诗意的梅雨声中,时光的指针悄悄滑向了2014年的下半年。翻阅这半年的文 学期刊,我们看到有着辉煌历史的文学浙军成绩斐然——半年来,浙江作家们在全国大型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优秀新作,有的引起了评论的热潮,有的迅即接到了影 视改编的橄榄枝。有的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风貌,有的则悄然深入生命与时间的深处,笔底与时俱进,与社会潮流、个人体悟同步升华。

  历史题材有突破

  首先,历史题材作品表现出了从题材到形态的创新。以小说和剧本两条腿走路的海飞为例,长篇小说《向延安》和《回家》在发表后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红色题材”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创新性,评论家李云雷称之为“新革命历史小说”。评论家雷达认为,海飞这一代作家有重述历史的冲动。而事实 上是,战争、红色、主旋律,都不是界定何种类型小说的惟一标准。“《回家》就是例证。这部长篇小说,让我看到了海飞更大的、向上的叙事空间和活力,体现出 海飞充分的自信和叙事耐心。我曾仔细思考过这其中的缘由,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海飞能够更自觉、也更强烈地意识到并把握住人的问题,即人在一种叙述结 构中的分量究竟有多大。”(张学昕语)

  1940年的春天,一群战争中的小人物在一场恶战以后流落到一座叫做四明的江南小镇,但此时一支日军先头部队正在集结并要从这里通过,这些溃逃 的国民党逃兵和正在养伤的新四军伤兵,在这个紧要关口将作何抉择?应该说,真实、自然、温暖、有力,是《回家》给人的最深感受。看似纷乱交错的线索脉络随 着故事的娓娓展开浮现出作者潜意识里清晰明朗的轨迹:漫长、温暖、曲折而又百感交集的回家之路,宛如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时空场景的转换,人物心理的特 写,人物个性的对白,每一帧画面都在平淡有序的滚动中爆出火花,作家高超的叙事能力与情节框架结构能力令人叹服。

  钟情于一方水土的情味

  浙江的作家一直都非常接“地气”,人间烟火气始终氤氲在他们的作品里。他们状当下的世间百态,摹底层细民的喜怒哀乐,不凡的文学张力与浓郁的生活烟火气齐飞,传统的瓯越风情与最新的世情嬗变共舞,贴近生活又引领生活。

  《收获》微信公众号专门推出了“王手专辑”,王手在那里告诉大家“江湖也是一个社会,江湖的游戏规则比社会的游戏规则简单、实用、有人情味,所 以,我常常给小说中的社会、工厂、人际关系赋予了江湖的意蕴,这是我的理想……从叙述的风格讲,我喜欢那种‘说书’的韵味,架势摆起来,嗓子润起来,看似 正襟危坐,骨子里还是在演义,慢慢道来,悬念和风景埋伏在其中。”显然,这是位生活经历十分丰富独特的作家对于文学和生活、生命的关系的思考,他的笔,深 深扎根于温州的市井江湖,而他本人,则是不需要惊堂木就可以吸引众多眼球的说书人。他的中篇《斧头剁了自己的柄》(《收获》2014年第3期)写一个讨债 讨出人命的故事——当陈胜指使曾在自己的小厂里做过工的张国粮扮演歹徒,腰间绑满假冒雷管潜入负债人家里时,他还以为不过是吓唬一下对方,让他把钱吐出 来。万一失败,大不了就是一场闹剧。不料,事情却不知不觉间朝另一个方向扭转,警察突然包围了张国粮潜入的小区,张国粮被当成暴徒击毙。陈胜深感无法面对 死者的父亲,决定放弃一切,走上赎罪之路,即便妻离子散亦无怨无悔。

  无独有偶,另一位温州作家哲贵的中篇小说《卖酒人》(《江南》2014年第1期)以虚构的笔法讲了一个颇具意味的故事:遭遇经济危机的眼镜厂老 板史可为去讨债,讨回了一仓库的葡萄酒和三个帮他推销葡萄酒的新疆美女,不得不开始卖酒变现,在这个过程中,他又经历了意外的感情纠葛。哲贵在其创作谈 《怀念与反思》里强调,主人公史可为“是个简单的人,也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他有世俗的一面,也有清高的一面,他算不上一个合格 情人,更不是一个好丈夫,他是一个商人,但首先是一个人。”更有意思的是,哲贵的另外一个中篇也写讨债,且题目就直截了当叫《讨债人》(《十月》2014 年第2期),其主人公林乃界也是眼镜厂老板。显然,哲贵和王手一样,字里行间无不是温州当今世态的折射。

  湖州小说家杨静龙的短篇《槿花》(《中国作家》2014年第5期)则将农村留守女人予以工笔细描——男人腊月回来,开春就出门打工,要整整一年 才回家,竟将妻子槿花托付给公狗苍耳。“村里能走的男人都走了,女人们都一样苦着哩。”七夕之夜,婆媳对酌之后会发生什么?窃以为,重要的不是故事的结 局,而是作家温婉清丽软糯如越剧的笔致。然后,捧读方格子的《留守女人》(《江南》2014年第1期)和《农村留守妇女》(《北京文学》2014年第5 期),相信很多读者都会如笔者一样潸然泪下。杭州女作家方格子从事小说创作20余年,这是她第一次写非虚构作品。

  嘉兴作家但及的短篇《留香堂》(《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围绕一家奶吧“留香堂”在小镇上的开张、兴旺和被毁,客观陈述了它作为“闯入 者”的意义,忠实记录了留香堂在小镇人内心激荡起的重重波澜——留香堂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小镇女人的意念,但镇上的人们却不知道留香堂还激活了他们的精 神空间,让他们从枯燥乏味的生活中走了出来——留香堂最后被火焚毁,这是所有女人的共同心愿,她们因此对即将到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江南味道、水乡情韵,自 然充溢于字里行间。与之异曲同工的,是符利群的《水上花生》(《小说选刊》2014年第5期)。而女真的短篇新作《老爸的家庭会议》写一个高素质成员组成 的家庭也面临普通家庭的问题:老太太先走了,八旬老人冮永久提出再婚。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成为浙江作家并不甚久的黄咏梅的新作也极其迅速地打上了“浙江制造”的印痕,比如短篇小说《父亲的后视镜》(《钟山》 2014年第1期),重点写“父亲”这个老卡车司机的暮年哀凉,类似“运河”、“德胜桥”之类的很“杭州”的名词于无声处透露了作家对新定居城市细致入微 的洞察与文学呈现。当然,必须强调的是,这篇作品也一如既往地体现了作家对远离自身经验的生活的精确感悟力和强大捕捉力。她和许多叙事内核围绕自身的女作 家不同,作品大都建立在陌生的市井化的现实之中,建立在都市底层人群之中。

  凸显敏锐的时间感

  在对外部世界精雕细琢宏大叙事的同时,浙江作家也擅长进入时间的深处,抚摸和摹写光阴的褶皱,把握最真实最细微的生命律动,让读者,尤其是即将进入中老年的读者感同身受,拍案叫绝。

  黄咏梅的短篇《走甜》(《江南》2014年第3期)写女记者苏珊人到中年的微妙心理,细细碎碎、起起伏伏、幽幽微微,于琐屑处挖出生活和生命的 深刻感悟。其文眼自然是标题“走甜”,不仅透露了作家多年的粤居背景和在语言提炼方面的优异禀赋,更关联了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和隐约心态,可圈可点。

  女作家柳营和黄咏梅一样有着强烈而敏锐纤细的时间感。她的短篇新作《像纸一样摊平》(《收获》2014年第3期)照例是写一段刻骨铭心的爱—— 女人总害怕失去,于是生出一个固执的愿望,就是和那个男人生个孩子留给自己。但愿望很快落空,她爱着的男人全家移民去了国外,而她接到了父亲病危的消息。 站在父亲的病床前,疲惫的她觉得自己像纸一样被摊平。

  赵和平的中篇《香火》是2014年第一期《中国作家》的头题,也许从某种角度看,它也体现着作家对时间和时代的敏感——苏格和周静婚后岁月静 好,情深意笃,可惜一直无子。作家以貌似“传统”而不乏“俗气”的“香火”一词作为故事的标题——香火,不仅仅是传宗接代,更是人性的纯真、善良之香,是 爱定情坚的幸福之火、希望之火。如此“香火”,可赞可叹。如将它与斯继东的《白牙》(《人民文学》2014年第3期)相参看,一定很有意思。那个坚持让大 叔男友洗牙的“80后”女孩阿檬,留给“我”的,又岂是一口白牙而已?还有,王建潮《父亲的命理学研究》(《北京文学》2014年第3期)写“父亲”研究 中草药、命理学,进入谵妄状态,神秘的人生、生动的故事读来颇具意趣。

  东君的两个短篇新作标题很“东君”:《东先生小传》(《江南》2014年第1期)和《东瓯小史之异人小传》(《上海文学》2014年第2期), 显然是以传记入小说的“跨文体”写作,其语言有着古代文言小说简净凝练的“范儿”,让人容易联想起《聊斋志异》和《世说新语》。同时,他还创造性地使用了 一些不隔的方言,文白相间,庄谐杂糅,意味丰赡。而夏烁的《夜夜夜夜》(《江南》2014年第1期)和《潮》(《青年文学》2014年第3期)显然充溢着 新锐的姿态和力度,如《夜夜夜夜》从一个医院女护工的视角观照生死,满篇的短句和有机组合进情节的短信,都仿佛在揭橥作家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心态,与同一期 杂志上谢志强承载塔克拉玛干记忆的《军垦往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日常里的诗意

  值得强调的是,一般会被认为最为超脱的诗人也十分关注当下,将日常甚至庸常的当下生活纳入笔底。荣荣的组诗《更年期》(《诗刊》2014年第1 期上半月)“明里是写一个女人生命进入了另一段生理周期,实则表明诗歌创作乃至崭新人生的又一个开端。这组诗在或调侃、或庄严的语境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却是人生穿过激越之后豁然开朗的平静江面,如镭的提纯,水晶的纯粹”。

  马叙则在其新作《浮世集》(《十月》2014年第2期)里,以一贯的低姿态观察生活中最零碎的细节和最平凡的存在——喝酒、交谈、散步、睡眠、 劳动、妓女、疯子等等,他匍匐于地,观察平庸、记录平庸、迷恋平庸,进而思索,提炼成诗行,那“浮世”二字,便是他的诗观的一个折射。泉子的《雄辩与寂 静·格桑花》(《十月》2014年第3期)、胡澄的《雪后的公园》(《人民文学》2014年第6期)、胡人的《余杭道中》(《青年文学》2014年第1 期)、津渡的《过塘栖》(《诗刊》2014年第2期下半月)、张巧慧的《向下》(《星星》2014年第4期)和《我爱这庸常的诗意》(《青年文学》 2014年第1期)等等诗作,都从日常生活的意象中,探向时代和精神的深处。

  在散文领域,成就特别突出的似乎是中年散文家。也许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生活阅历、思索能力的积淀和升华会帮助他们将手中的笔犁向更为深广的 文学腹地——比如世界、比如内心。比如苏沧桑,今年《散文选刊》《文学界》均为她做了专辑。《苏沧桑散文特辑》(《散文选刊》2014年第5期上半月)选 载了她的6篇作品,其中《遇见树》等散文入选今年浙江省内中考高考语文试题。她对生活、世态、人心的理解和表达,越来越厚重绵长。一棵树的痛痒、一阵风的 吹拂、一碗海鲜面的味道,她都能细腻感知,并清纯风雅地复活在文字里。换言之,她是以和马叙异曲同工的方式,用文字维护人心和人心之美。她这样说道:“我 相信,江南的每一个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时,一定会看到树,至少,也闻到过树……我看到过树,也如同,我一定看到过祖先们,虽然我的记忆里并没有他们。那 时,树还是树,我还是我,同为平凡的生命体,离祖先一步之遥,离大地一步之遥。”这不仅仅是散文最应该具备的核心质素,也是女性散文家最不容易具备或曰最 容易缺失的要素。读苏沧桑的《等一碗乡愁》,我们又一次感受到浙江女作家对于时间的敏锐、无奈、灵慧与豁达。诚如作家海飞所说:“苏沧桑的散文,不是以壮 美论,不是以秀美论,而是在我们看到的静美表象下,那种词语或者句式所达到的锋芒。这是一种蕴含在水底的汹涌波澜,直接拍打着你的内心。这是一种最柔美的 劲道,不刚却烈,不咄咄逼人却字字带威,不霸气却不可冒犯。”

  帕蒂古丽近年来创作旺盛,她令人匪夷所思的熟练的汉语,以混合、杂糅的行文手法,独特的切入视角,深入灵魂的剖析方式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一个崭新 的面貌,越来越为文坛所瞩目。也许,她的一切可以用她的网名来涵盖,那就是“嫁到江南”——一个维吾尔族、回族混血的新疆姑娘,嫁到余姚20余载之后,出 于自我身份确证的焦虑,开始了她的大梁坡系列散文的写作,那是她精神的返乡。她的新作《散失的母亲》(《大家》2014年第2期)朴实无华,但每一个失去 过父母的读者都会为之动容——古丽的母亲患病多年,20年前走失,至今不知下落,而古丽也已经到了当年母亲走失的知天命之年。对母亲的思念,是在对生命、 对自我、对人生的深度品味和体验的同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铭心刻骨越来越不需要想起而时时刻刻不曾忘记:“母亲似乎刚刚还坐在屋里,站起来将耳朵边花白的 头发拢进绿格子羊毛头巾里,说出去转转……”可与之参看的,是胡晓君的《心祭》(《花城》2014年第2期)和草白的《带爷爷回家》(《北京文学》 2014年第4期)。

  相对年轻些的简儿也开始煮字疗愁,书写岁月的忧伤和感慨,她的散文都不长,但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世界。比如《窗子底下的夹竹桃》(《散文》 2014年第3期)写自己与同窗闺蜜丽夏的青葱往事,仿佛只是一眨眼,少女火红的心事已经开到荼蘼。而《陈味》(《散文》2014年第5期)则像作家的笔 名一样,文字简淡,韵味悠长。

  以别具一格的杂文闯荡文坛江湖的陆春祥,其散文具备相当的深度、广度、高度和锐度。他的《动物随笔》(《散文选刊》2014年第5期上半月)由 《害羞的驼》《勇敢的鹿》和《吃石头的鳄鱼》三篇组成,上承唐宋古文的清健风骨,以动物为载体仿佛不经意地比兴寄托,并联系当下的生活实际,寥寥数语,境 界全出。

  散文家邹汉明的文字近年越发儒雅温润了,出入自如,如琢如磨。他的新作《地理记:我的塔鱼浜》(《十月》2014年第3期)是关乎童年记忆的乡 村书写,题材并不新鲜,但却永不过时,况且笔致绵密朴实,充满江南味的满纸乡愁,亦不乏传统文化人的思虑,动人、动情,让读者随之深入久远江南的文化肌 理。而他的《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的灵魂》和哲贵的《对慈溪两次恍惚的疑问》、方向明的《请取下这部诗,慢慢读》(《十月》2014年第2期),则都是行 走慈溪之后的灵性文字。另外,还有孙侃的《宁折不弯的歌者——“七月派”诗人方然寻踪》、沙牧的《世事苍茫说方然》(《江南》2014年第2期)等,以纪 实的文字追寻早已湮没于历史、仅有一首诗作留存的诗人方然。为何一个颇有才华的诗人竟然寂寥终生?为何要为这样一个诗人著述立传?钩沉文史,其意自见。而 一直沉迷于明清江南文化的赵柏田也以新作《古物精灵》(《人民文学》2014年第5期)沟通古今和文史,为今人描摹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项元汴的多面人 生。

  简而言之,无论是从小说、诗歌、散文等题材样式来看,还是从作家队伍的年龄构成或者艺术风格来看,浙江作家一直保持着他们多样中的鲜明个性,尤 其是浙江的青年诗人,队伍数量大、后劲足,形成了一个表现活跃的青年诗人创作群体。站在年中,看着一路向前的时间和浙江文学,我们有理由继续期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