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博弈:在正义与野心之间(李成)

——读刘醒龙小说新作《蟠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08日11:20 来源:湖北日报 李成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最近推出了长篇新作《蟠虺》。这部小说将学界、江湖、官场深度地结合在一起。集中而逼真地揭示了当下中国的世风与各阶层人在灵魂深处对真、善、美的坚守或悖离;其间的矛盾在貌似一潭平静的深水下的较量达到了惊心动魄的程度,令人入迷而又久久为之震颤。

  小说的情节是围绕着楚地的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展开的,要说起来,似乎也并不复杂:楚学界的顶级权威、楚学院院长曾本之发现省博物馆里陈列的曾侯乙尊盘(被誉为青铜重器王冠上的明珠)与当初自己在发掘现场拍摄的出土文物照片有异,疑为伪器;而这时已经退休的“老省长”却对这颗“明珠”感兴趣,不仅成立青铜重器学会,而且频繁游走于各地博物馆和北京官场,并斥巨资调集人手,半公开半秘密地仿制这一重器;而跳梁于官、商、江湖各界之间的所谓“藏家”“风水大师”也闻风而来,狱中的青铜大盗也在其本人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放出并很快神秘死亡……而最后,还是在深谋远虑的曾本之教授的运筹下,“真器”得以复归,而“伪器”(但也可能同样是真品之一)却神奇地落入长江,一切事物似乎都找到了其所应有的归宿,生活似乎回到了它原本的轨道。但是,作者显然不是从原点出发又回到原点简单地画了一个圆,而是通过这个“圆”,这个横截面,将整个社会的内质,将人的灵魂深刻地透视出来,让读者于此获得了更丰富而真切的认知。

  真、伪问题是这部小说揭示的诸多矛盾中第一,也是最基本的矛盾。不仅主要情节是围绕曾侯乙尊盘的真假展开,几乎全书的每一个枝节,都包含着真与伪的纠缠与较量。就人来说:做了曾本之八年女婿,接替其院长之职,又当上了省文化厅副厅长、青铜重器学会会长的郑雄到底与曾小安是真夫妻、假夫妻?跳楼自杀的青铜学家郝嘉是出于政治压力抑或还有其他原因,二十多年后曾本之还接到他的两封用甲骨文所写书信是真是假?青铜大盗“老三口”是正是邪、抑或亦正亦邪?十多年前来楚学院上班的郝文章是不是郝嘉的私生子,他之入狱八年是否真的因为盗取曾侯乙尊盘抑或另有隐情?就物来说:曾侯乙尊盘是否真的不可复制?当初楚人铸造它是用失蜡法还是范铸法?曾侯乙尊盘出土时是否真的有象征着祥瑞的紫气升腾?在各个楚墓中发掘或被盗的文物中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但哪是真,哪为假?等等,一系列真伪问题联翩而来,一时间真是真伪莫辨,扑朔迷离。作者却似乎胸有成竹,他的笔触沉着地游走于由这些纷如乱丝的真伪线条编织的迷宫之中,将谜团一一解开,端的是织起来丝丝入扣,解起来游刃有余。显示出一位大作家的卓越才能。更重要的是,这里凸显了作者崇真、斥伪的本心。我们说,文学作品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是歌颂、呼唤真善美,贬斥、鞭挞假恶丑,而“真”是排在第一位的,没有“真”,何以谈“善”与“美”?作者选取青铜重器的真伪问题贯穿全书,让一系列真伪、善恶、美丑登台表演,剑锋指向中国社会的痼疾也就非常明显。

  如果说倾一生心血于青铜重器研究的曾本之是小说中坚持真理、正义与良知的代表,那么郑雄就是以其对立面出现的,这个八面玲珑、巧言令色之人浑身上下透出的是伪的气息,但正是这样的人却“一帆风顺”。小说在开篇不久,就借曾本之与同事、好友马跃之的议论,把郑雄“伪”的一面剥露出来,并且辛辣地采用了曾小安发明的“伪娘”一词。马跃之告诉曾本之这个词的来历:“有天晚上柳琴(马跃之夫人)在家里看电视,看得好好的,非要将我从书房里拖出来,看那个比女人还女人的唱歌。那是我第一次得知,从甲骨文开始的汉语又前进了一大步,发明创造了‘伪娘’这个词。柳琴说是曾小安教他的,曾小安教她时,顺便用这个词将郑雄形容了一番……”郑雄为了充分利用曾本之作为自己的进身之阶,不惜与曾小安做了八年连“岳父母”都看不出多少破绽的假夫妻,他的“伪”的功夫可谓“到家”;而在新省长见面会上,一上来就恭维省长是二十一世纪的楚庄王,马跃之斥之为“伪娘”,一点都不为过。马跃之还讽刺道:“只不过这种伪娘,三分之一是潘金莲,三分之一是王熙凤,剩下的三分之一是盘丝洞的蜘蛛精。”这种剥皮画骨的功夫可谓入木三分,辛辣之极。

  中国传统文化里当然不缺少求真务实的精神,但也不可否认,虚伪的风气总是能够在各个时期大行其道,甚至甚嚣尘上。为什么呢?古人总结得好:“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封诸侯。”郑雄之所以一路亨通,是深谙这一古谚语在中国的“普适性”。以官本位为传统的中国社会,官场的风气又极大地影响到全社会风气。《蟠虺》虽然没有把笔墨集中于官场,只是“侧写”几个官场人物,但是为我们提供了多少可以窥见全貌的一斑或“几”斑。这几个人物都奔着曾侯乙尊盘而来,并不是为了研究、保护青铜重器,其不惜调动人力、物力,甚至采用非正常手段仿制“尊盘”,是为了向更高级官员献媚,因为青铜重器本身具有“王者气象”,可以大大地激发他们的野心,其目的也就不言而喻,就是想借其祥瑞,帮助自己“登峰造极”。作者写出“老省长”一伙人费尽心机,仆仆于各地与京城之间,画出了一幅当下中国的官场虽然不是全部然而可以说是相当一部分的生态图,这正是这部作品最突出或是最可贵的成就,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敏感观察与值得称赞的勇气。

  “青铜重器只与君子相伴相属”,老学者曾本之的这一信念,其实代表了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一批正直的知识分子对人间正义的坚守与信心。曾本之将自己所写《春秋三百字》和对楚国历史的简略回顾作为两封书信寄给出狱后避在外地的郝文章,召唤他回来参加“老省长”一伙设置的仿制工程,是不是也出于对“邪不压正”的体认?而最终被真器所替换下来、“老省长”准备拿去献媚的“尊盘”(疑似伪器)沉落江流,似乎也应验了青铜重器本身或者说天意在冥冥之中的选择。但是,“青铜重器与君子为伴”也并不是从来就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这中间也包含着甚至更多体现了正义之士的艰辛努力与牺牲。在《蟠虺》中,以曾本之为代表的正直知识分子为探索真相,为“去伪存真”,始终没有放弃与怀有野心者暨邪恶势力的反击与搏斗。为了坚持真理,曾本之甚至放弃了自己的一切荣誉所建立的基础——失蜡法,也放弃了申报“院士”,最终以自己的智慧,并凝聚众人之力,揭开了尊盘的真伪秘密,并成功地取回了被盗的真品,放置回了博物馆,为这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博弈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从故事开头曾本之接到死去二十多年的亡友的甲骨文书信,到曾本之往监狱去见青铜大盗,到他从“老三口”唱的“花儿”中发现真器藏身之处,再到郑雄夜盗真器,曾本之再设计让郑雄自己还回真器,直至“伪器”的沉江,小说设计了一个个悬念,又于一次次拨云见日中使谜团逐渐“水落石出”,人物的真实灵魂也因此暴露无遗,这种高度缜密的布局让这场正邪之间或者说正义与野心之间的博弈处处显得波诡云谲,步步惊心,读者在情节的波峰浪谷中与青铜重器有了一次惊奇之旅与对灵魂和世风的审视、对话,而小说也就获得了正如曾侯乙尊盘及其附件上那让人眼花缭乱的透空蟠虺纹饰一般的繁复细致之美,并如青铜重器一样具有神秘玄幻色彩,读来酣畅淋漓而又回味无穷,不忍释手。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