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忧乐总系苍生梦——读王巨才的“退忧室”系列(古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08日09:25 来源:人民日报 古 耜

  《退忧室散记》、《退忧室散集》(作家出版社)是王巨才继《退忧室散稿》后出版的两部新著,由此构成作家较为完整的散文体系。

  翻开王巨才的散文,迎面扑来的是浓郁的时代氛围和强烈的生活气息,是契合着历史大势和社会走向的艺术图景与审美风度。它使我们想起一些由来已久而又历久弥新的文学命题:“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一直经历着划时代的转型与发展。这个过程所催生的史无前例的社会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举国上下的沧桑巨变,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创造智慧和历史的发展进步,也有力推动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因此,它理应获得文学的高度关注和作家的浓墨重彩。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作家对近距离审视和表现时代,缺乏正确的态度和足够的热情,以致笔下作品不仅失去了火热的现实生活的滋养,而且最终放弃了文学烛照时代的责任。正是在这种情境下,王巨才及其散文创作呈现出的清醒、坚定的价值追求,更为难能可贵。多年来,王巨才怀着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一腔爱恋,跋涉在祖国大地上,进行田野调查式的采风与踏访,每有发现,即泚笔为文,为文坛增添了一系列与时俱进、为事而歌的精彩篇章。

  请看《哦,恩施》。作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聚焦点,一方面让“我”的目光和感受自由驰骋,凸显了鄂西一隅的物宝天华、风土人情;一方面将“我”的视角与当地几位领导干部的记忆相衔接,通过转述和引录,真实再现了当年胡耀邦同志作为党的总书记到恩施考察调研的情景——他夙兴夜寐、风尘仆仆,深入基层的扎实作风,他和乔石、胡锦涛同志严格自律,在公社灶上就餐并照交伙食费的细节,经过时间的淘洗愈见其光华。而《品读番禺》将视线对准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番禺:这里有“历史”的深远与厚重,但更多的是“现代”的辉煌与惊艳——交通的改善,产业的飞跃,经济的崛起,观念的提升。凡此种种,交织成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和民族腾飞的实证。此外如《扬州思维》《宁波二题》《沂蒙行》《这一方水土》等篇,或写人,或记事;或工笔,或泼墨,都透过“我”的耳闻目睹和感同身受,真切地传递出历史前行的波澜壮阔,从而完成对一个时代笔酣墨饱的传神写照。

  在江山行走、大地撷英的过程中,王巨才很自然地写到了养育和成就了自己的一方热土——革命圣地陕北和延安。每当这时,作家总是禁不住情潮涌动、思绪翩飞,而笔下文字亦随之出神入化、流光溢彩,屡见言近旨远的妙处。譬如,在《父老乡亲》里,作家借一位老人之口,追述了当年马文瑞同志乔装进入任家砭开展革命工作的情景。生动的细节和起伏的过程,不仅折射出民众的心怀,而且浸润着作家虔诚的景仰和不尽的缅怀,是作家对革命传统的深情回眸。《唱吧,二妮》的主人公是沿着“星光大道”走上歌坛的草根歌手。对于这位陕北小老乡经过奋斗取得的成功,作家给予了由衷赞美和热情赞赏,而这种赞美和赞赏又包含着太多的社会内容——农民的命运改观,家乡的人才辈出,时代的有容乃大,因而不失为社会进步的悠扬回声。而《家在瓦窑堡》《回陕北》《老家的年味》等篇,更是借助作家一次次回乡时的见闻与感知,展现了今日老区的崭新风貌。那一个个春意盎然的场景和画面,因为充盈着作家的乡土深情和共产党人的天下大爱,而别有吸引力与感染力。

  王巨才的散文闪耀着时代的华彩,回荡着生活的壮歌,贻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所有这些并不是单一和孤立的存在,与之相伴的,常常还有另一种色调和声音,这就是作家因看到某些社会弊端和不良现象而生出的内心焦虑,这是一种渊源有自而又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这也是他将自己的书房冠以“退忧室”的深意所在。“进亦忧,退亦忧”,以天下忧乐为己任,也成为王巨才笔下不时呈现的心灵原色。《孝子峰随想》由西岳华山与神话故事的联系说开去,首先肯定了民间自有健康向善的审美趣味,然后笔锋一转,严厉批评了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的种种不接地气的现象,并指出了改变这种现象的有效途径。作家的精神忧思、文化识见跃然纸间。在这一维度上,最能体现作家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的,当属力作《回望延安》。按照作家的说法,这篇作品关注的是战争风云之外的“历史散叶”。只是细读之后读者可发现,它散叶不散根,其基本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真实描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宵衣旰食、穷且益坚、严于律己、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以及相互之间的真诚关爱、同心同德、共度时艰,从而启迪和警示我们这些社会主义事业的后来者。正如作家那意味深长的卒章显志:“毋忘延安,毋忘老区。毋忘那些卓立奋发的红色岁月。忘记,意味着背叛。”

  王巨才的散文创作高扬主旋律与正能量,但没有因此忽略艺术表现的精粹、完美与陌生化。作家始终以取法乎上、一丝不苟的态度,进行着持久不懈的追求,使笔下的散文世界进入了较高的审美层次。取材于闽地风景的《上清溪记》,视角变幻、笔墨摇曳,且有作家的灵思妙悟贯穿其间,因此,有限的篇幅活现了一片山水。《泰州去来说胡瑗》可归入历史文化散文一类,但作家自觉避开这类文章常见的引证过多的毛病,而代之以在异乡邂逅同乡先贤,以及寻找其历史踪迹的生动过程,赋予作品一种柳暗花明的美学效果。另如《大洼红了》《坝上的云》等篇,或以构思新奇见长,或以状物生动取胜,均见作家的锦心绣口。

  纵观当今散文领域,反映时代变革和表现民族情感的创作取向不断强化,但一些远离现实、思想贫弱、矫揉造作、孤芳自赏的浅俗之作也屡有所见。面对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散文如何更好地承担起激扬正气、凝聚人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光荣使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长期解决的问题。王巨才的散文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题图:蔡华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