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德馨如兰 芬芳四溢——写在梅兰芳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傅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03日10:3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傅谨

  应认真归纳与总结梅兰芳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大程度地继承其伟大的文化遗产,为振兴京剧寻找合适的路径。

  今年适逢梅兰芳诞辰120周年,现在纪念活动陆续展开,不久前,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还宣布了一系列纪念计划。

  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表演艺术家,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成功的代表。我认为,应该利用此契机,认真归纳与总结梅兰芳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大程度地继承其伟大的文化遗产,为振兴京剧寻找合适的路径。

  梅兰芳一生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剧目。梅兰芳积累的丰富的保留剧目,不仅可以保证他在演出市场上始终获得不同层次观众的喜爱,更使他成为京剧旦行表演艺术传统的最卓越的承继者之一。剧目的丰富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表演手段丰富程度的最直观的标志。反观今天的中青年演员,他们就个别表演手法而论,或者并不弱于前辈大师,然而保留剧目贫乏,会戏少,则是极普遍的现象,而没有足够多的保留剧目,京剧的表演体系就必然变得支离破碎。

  在梅兰芳掌握和积累的这些保留剧目中,固然有一部分是他自己创作的,但是也有相当部分,几乎原封不动地继承了他的前辈师傅的表演形式和手法。多年来,我们较多地强调梅兰芳自创的“私房戏”,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的传统戏。其实他一生中,尤其是晚年,演得最多的并不是自编的新戏,而恰恰是京剧业内最常见的那些经典。而且,梅兰芳在民国初年京剧演出市场上的走红,固然主要靠他那些新编剧目,然而他之所以成为公认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却更多地是由于他对经典剧目的精湛演绎。就以他第二次赴日本演出为例,他自创的《天女散花》固然产生很好的票房佳绩,然而最受日本评论界好评的剧目却是他亦步亦趋地依据前辈的戏路表演的《御碑亭》。只有认识到传统剧目在梅兰芳表演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深刻思考梅兰芳对传统剧目的谦恭态度,才有可能看到完整的梅兰芳,看到一个在京剧发展的脉络中承前启后的梅兰芳。从当下京剧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往往混淆了市场诉求和艺术传承的差异,过于急切地要求演员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剧目,反而忘记通过大量的演出实践,让前辈大师创造的经典剧目高水平地呈现在今天的舞台上,才是演员成长的最佳通途。在这一点上,梅兰芳就是最好的范本。

  梅兰芳是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但他在艺术成熟的道路上有过一个特别关键的转折点。民国初年,他数次应邀去上海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迅速成为那个时代的票房巨星。但他并没有为这突如其来的成功冲昏头脑,而是重新求师,通过向乔荩臣等名家请教,潜心学习昆曲表演,因此才最终成为闻名世界的表演艺术大师。昆曲从明代中期到清初有过一个兴盛的时期,在梅兰芳的时代,昆曲在演出市场上的竞争力远不如京剧。然而,昆曲毕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古典精神的表演,它是雅文化的结晶,是文明最精粹的浓缩与凝聚。潜心学习昆曲,不仅丰富了梅兰芳的表演剧目,更帮助梅兰芳深化了他对古典美学的认识与理解,这是他后来创作与演出的剧目在古典美学领域更具深度与魅力的主要原因。更为难得的是,梅兰芳在大红大紫时,能够冷静地看待自己的艺术积累与成就,不为演出市场上一时的得失所迷惑。市场的兴衰要受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它的评价尺度并不能完全反映艺术的优劣。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市场的评价固然重要,但还需要有超越市场兴衰的更为内在的艺术标准,梅兰芳艺术成长过程中的这段经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梅兰芳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要全面继承梅兰芳的遗产,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开展。在当下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之时,各地纷纷举办纪念梅兰芳的活动,虽然有大量梅派传人的演出,但仍然要看到,梅兰芳一生创作演出过的大量有代表性的剧目中,还有很多未能得到传承。尤其是对梅兰芳的追求以及他丰富的艺术思想,我们的认识还很不够。这些,都有待于梅派传人以及所有和京剧事业相关的人,相互启发,共同努力。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题目为编者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