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学界开研讨会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01日10:50 来源:东方早报 徐美超

  6月29日,由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市日本学会和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共同主办的“上海市学界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大楼举行,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苏智良,上海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潘光等七十余名来自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领域学者参与研讨会,对120年前发生的惨痛而具有深远影响的中日战争,进行了多角度与多层次的反思。

  上海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认为,近些年来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和反思里,有一种声音长期以来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甲午战争后到1898年的四五年时间里,当时以林乐知为首的一批传教士,对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林乐知在1896年出版了《中东战记本末》,1898年出版了续编,1900年出了三编。在这部书里,林乐知等传教士将世界各国对甲午战争的报道和评论加以汇编,并对战争的成败得失进行了总结。林乐知等传教士从八个方面批评了中国存在的问题,包括骄傲、愚蠢、胆怯、欺罔、暴力、贪污、因循、游度等。“这些批评,我们今天中国人都觉得不舒服,当时就更是如此,梁启超、康有为对这本书都很熟悉,他们感到愤慨,但又不得不承认。”熊月之表示。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处于一种双重角色的情况,一方面被西方列强所侵略,另一方面又在谋求和西方列强一样的道路。”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潘光指出,甲午战后,日本废除了西方列强的领事裁判权,而后在1902年,与英国结成英日同盟,预示着西方列强已经接纳了日本。

  随着国际关系学者逐渐发声,研讨会的主题开始向对于今日中日关系,以及现日本政府诸多对华举措等方向转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萧功秦提醒大家,甲午战争之后,在中国产生了一种悲情情绪,进而转化为一种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常常是理性的,但需要警惕转变为民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可能。

  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王锡荣介绍了甲午战争中日本一名海军军官的航海日志,现收藏于上海鲁迅纪念馆。这本航海日志共160余页,约17万字,记录了战争细节、弹药补给、船只修缮、航路地理,以及很多手绘地图和双方对阵图。其中也有很多对日方不利的记载,因此王锡荣认为这本海军军官的航海日志记载比较客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