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苇岸: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涂涂)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6日16:28 来源:中国教育报 涂涂

 

    这是昌平科技园区东部田野,那棵钻天杨下是苇岸为二十四节气拍照的地点。苇岸摄于1998年5月6日 立夏  这是昌平科技园区东部田野,那棵钻天杨下是苇岸为二十四节气拍照的地点。苇岸摄于1998年5月6日 立夏
    苇岸,北京昌平人,中国自然文学写作的代表作家,1960年1月7日出生,1999年5月19日去世。他生于农村,葬于麦田,甚至家乡埋葬着他骨灰的那片麦田,都是他亲自挑选的。他虽然只活了39岁,却开创了汉语自然写作的新疆域,用林贤治的话说,“苇岸全部的作品所奔赴的关于‘大地道德’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创的意义”。  苇岸,北京昌平人,中国自然文学写作的代表作家,1960年1月7日出生,1999年5月19日去世。他生于农村,葬于麦田,甚至家乡埋葬着他骨灰的那片麦田,都是他亲自挑选的。他虽然只活了39岁,却开创了汉语自然写作的新疆域,用林贤治的话说,“苇岸全部的作品所奔赴的关于‘大地道德’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开创的意义”。

  ■涂涂

  “他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他与光明一起开始工作,与大地一同沐浴阳光或风雨。他懂得自然的神秘语言,他用心同他周围的芸芸生命交谈……”一个月前的5月19日,作家苇岸逝世15周年的纪念日,一条关于他的微信让很多人的手机被刷了屏,也让人们注意到苇岸生前出版的唯一一本书——《大地上的事情》。在惊叹如此清新美丽的文字之余,也不时有人问:苇岸是谁?

  一个纯粹的人

  其实对于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和中学生而言,苇岸并非陌生人。他的名作《我的邻居胡蜂》和《大地上的事情》选章,被选入了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甚至与他喜欢的美国作家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起,构成了关于自然文学的阅读单元。但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对苇岸的认知或许也就到此为止:一个以大自然为主题的散文作家。

  大自然和散文,是苇岸生命中的两大主题,中学生如果真能如此认知他的身份,想来苇岸大概会觉得非常欣慰。但事实上,苇岸对于时代的意义却不仅仅如此,文学评论家林贤治说,苇岸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圣徒”,散文作家冯秋子则说,他是“现实世界的一盏青灯”。圣徒也好,青灯也罢,其实都是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的意思。苇岸,这个不到40岁就燃尽了生命的写作者,是一个纯真而又纯粹的人。

  对大自然主题的开拓,让苇岸的精神丰盈,也让苇岸的生活寂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苇岸和他的朋友海子,曾经是昌平的文化地标。如今,关于海子早已众声喧哗,但苇岸,却寂寞如昨。究其原因,或许恰恰是因为他的自然主题,领先于时代太多了吧。在雾霾成为当下社会的主题词之后,人们蓦然回首,才发现苇岸早在20年前就已经提醒过:“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

  一本美丽的书

  苇岸是一个纯粹的人,朋友们回忆说,有时候甚至会觉得他纯粹得过于严苛,所以林贤治才会有“圣徒”之说,但在他的书里,人们是不容易感受到这种严苛的。《大地上的事情》是一本无比美丽的书,书中满载着的,是苇岸对天地万物的情意和礼赞,还有对美好事物轻易逝去的无奈叹息。苇岸的严苛,只留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人类,对万物,他抱持着一颗温柔之心。

  在《大地上的事情》里,苇岸观察和赞美太阳、月亮、大地和小麦;他记录自然中最可爱的生灵:蚂蚁,胡蜂,蝴蝶,麻雀,杜鹃,林木以及鸟巢;他甚至歌颂书房窗户上的一枚蜂巢,“像一只籽粒脱尽的向日葵盘或一顶农民的褪色草帽,端庄地高悬在那里。在此,我想借用来访的诗人黑大春的话说:这是我的家徽,是神对我的奖励”。

  黑大春的玩笑之语,很可能真的击中了事物的核心。在苇岸去世15年之后的今日,他的书房窗户上,仍然可以看到一枚新的蜂巢——诗人已逝,但胡蜂却去了又来,它们仿佛知道,书房里已经不在的那个人,是站在大地与万物一边的。作为大地上的行路者、大地上的写作者,万物之美也铸就了苇岸的语言之美,让《大地上的事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的自然文学代表作。

  万物之中,苇岸偏爱那些日常的、普通的、弱小的生灵,比如蚂蚁,比如蜜蜂,比如麻雀。物候之中,他最爱大雪,他说雪赋予大地神性,“雪意外下起来时,人间一片喜悦”。而在他偏爱的所有的大地上的事情当中,最让他有灵魂共鸣的,该是他最后长眠其中的麦田。他说:“麦子是土地上最优美、最典雅、最令人动情的庄稼。”1998年,苇岸用一年时间,于每个节气日的上午九时,在昌平一处麦田的同一个角度拍摄照片,记录下大地一整年的变化,并以此为基础写作大型散文《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这部作品最终只完成了四分之一,还有大量的草稿,这是苇岸去世之际最大的遗憾。不过,既然苇岸已经与麦田融为一体,这遗憾大概也可以放下了。

  一段思想的潜流

  1995年,苇岸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大地上的事情》。这本小书并不精致,印量大概也非常小,让后来诸多爱好者遍寻不得。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它甚至被标上了500元一册的高价,连复印的版本都卖得风风火火——但在当时,苇岸的书其实少人问津,非常小的印量当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特价书店处理出去的。

  但之后的20年,这本销路不佳的书却成就了大江南北的一段思想潜流。绍兴稽山中学语文教师蔡朝阳,早在2005年就做了一个“苇岸《放蜂人》课堂实录”放在网上,这大概是中学语文界最早把苇岸引入教学的尝试之一。蔡朝阳说:“在当代汉语文学的审美上,影响我最深刻的,苇岸与王小波可能是并驾齐驱的两位。”站在21世纪的今日回望,苇岸和王小波,确实在不同的领域开创了一时风气,而以主题之深远论,苇岸可能比王小波尤有过之。

  当然,大部分读者接触到苇岸,并非因为王小波,而是因为海子。海子去世之后,苇岸曾有纪念长文,影响颇大。而苇岸去世之后,朋友们为他编纪念文集、为他写回忆文章的,有王家新、林贤治、祝勇、林莽、宁肯、周晓枫、蓝蓝等十多位,朋友们的文字,最终成了通向苇岸思想的隐秘路径。作为一个写作者,苇岸虽然在当时影响不彰,但他正像自己笔下的“放蜂人”一样,在广袤的大地留下足迹,也留下美丽。于是在读者心中,他不但是那个大地上的写作者,更是一位通向文学幽深之境的向导。比如蔡朝阳,他不但讲苇岸的文章,还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读苇岸曾经写到过的、影响过他的书——不止蔡朝阳一个人这么做,在豆瓣网上的苇岸小组,“苇岸的书单”是一个置顶帖子,年轻人跟随着苇岸的足迹,去与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思想相遇。

  作为一个自然写作者,苇岸强调“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他几乎不承认中国文学对自己的影响,他说:“我喜爱的、对我影响较大的,确立了我的信仰,塑造了我写作面貌的作家和诗人,主要有梭罗、列夫·托尔斯泰、泰戈尔、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安徒生、雅姆、布莱克、黑塞、普里什文、谢尔古年科夫等。”但奇妙的是,这个拒斥汉语文学传统的写作者,却写出了最美的现代汉语,并深深影响着下一代写作者。如今自然文学主题正在兴起,新的写作者也不断涌现,而无论是写作《时蔬小话》的阿蒙,写作《书房花木》的沈胜衣,还是写作《八九十枝花》的沈书枝,都承认苇岸对自己的影响,谈起这位先行者更是充满敬意。这,大概是一位思想者可以得到的最好礼物了吧。

  苇岸,这位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正让大地上的花朵,越发盛开,并美丽。

  《大地上的事情》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