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清新淡婉的现实生活画卷——读杨静龙的“遍地”系列小说(刘树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5日09:51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树元

  从短篇小说《苍耳》开始,杨静龙紧抓“三农”题材,真诚描绘了一幅幅具有乡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风情画。新世纪以来,杨静龙的小说更集中表现出对乡土和乡村问题的热切关注。“遍地”系列(《遍地花开》《遍地青菜》《遍地蛤蟆》)是杨静龙的代表作。极具人性内涵与思想力度的追问,显示了作家对当代社会乡村生活的艺术发现与哲理思考。

  坚持小说“永远向弱者致敬”的《遍地花开》深刻体现了作者的人性关怀。在省城某座建筑工地的简易工棚里聚集着一些农民工,这里是文化的荒漠,男人们晚饭后的娱乐活动就是赌博和找小姐。30多岁的本分农民工莫温,出于好奇去了洗头房,这次偶然行为惹来妻子翻脸痛批。小说由农民工莫温在城市打工期间正常的生理焦躁开始叙述,再转入描写做小学教师的妻子许晴对丈夫的不信任。这个并不轰轰烈烈却引人入胜的故事来自生活的真实,透过从农村走进城市的小四川、阔嘴潘阿三等人的这些故事,看到了作家积极的思考,感受到其中浸润着的泥土味。这些人物是生活在这个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透过他们,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复杂的一面与人性复杂的一面。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农民工的生存现实境遇,另一方面又探讨了夫妻间的忠诚与背叛问题。这种双重主题的叙述,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悟到了鲜活的生活表象下的生存本质。

  《遍地青菜》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村,出身菜农的许小晴失去土地来到城市当保姆,带着浓郁的“乡土情结”,当她看见小区高楼间有一块空地时,忍不住在上面种上了几十棵青菜。在林立的高楼之间,这些青菜就像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却屡屡碰壁。小区保安多次要求她拔掉青菜,但是,小说的结尾却是,许小晴用实际行动唤起了物管的同情,在杨氏夫妇的帮助下,从房地产商手中获得了一块三亩多的地用来种青菜,最终把青菜种遍了C城的每一个角落。

  小说《遍地青菜》把小保姆许小晴美丽良善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她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灵。面对复杂的文明冲突和社会转型,这些人物选择了坚持传统道德与文化信仰。保姆许小晴坚持在城市高楼林立中种青菜的行为,体现了农民热爱土地、热爱庄稼的朴素信仰,饱含着对往昔生活的留恋。同时,现实的动荡冲击带来城市与乡村的巨大冲突,也带来了价值观的碰撞。作者在这些看似软弱的失地农民形象中埋设了一个深长的意味,那就是农民内心急切需要改变和改善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我们从中感受到,这些人们的内心也同样需要关心和爱护。

  与此同时,作者也关注到农村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比如城市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内在的和谐等问题的伤害。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城市化侵占农村后,对人际关系以及人内心的影响。作品让我们看到改革和转型的大势所趋,为那些失地的农民找到了一个情感的出口,消解了城乡之间固有的矛盾。这理想主义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梦想。

  短篇小说《遍地蛤蟆》则通过柳四龙回乡争夺浮子岛的开发,展示了纷繁的农村世象。在这个人物的灵魂深处,有许多潜隐的动机值得揣摩。小说投射出世纪之交江南水乡农村人际交往中极其复杂的特点,对乡村的变化和危机做了表达。经济现代化的巨大诱惑和对其不能遏止的渴望,在某种意义上,又使这部作品充满了同情和悲悯。小说对于日常生活细针密线式的叙事方式,极大程度地逼近了乡村世界的生存真实与人性真实,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丰富而新鲜的经验。这些形象和故事不止展现出浙东地域的独特风貌,还关注更为深层的人性变化,关注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寻求。

  杨静龙笔下的农民行走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经历着身份上的“城市化”转变。农民工进城带来了留守妇女的孤独感、男性打工者的性需求、农村妇女在城市中卑微的职业等问题,都蕴含着时代写作的难度和勇气。“遍地”系列小说的人物在城乡之间痛苦挣扎,展现了城市与乡村两种价值观的激烈冲突。对于农村的衰败、农民工的漂泊,作者深怀哀婉和愤懑。

  作家客观地描写世态人情,表现了江南水乡人如水般柔顺、民风淳厚精明的特点,有浓得化不开的“江南味”。作家欲借此表达对社会和故乡的思考,他笔下的乡村图景有着沈从文式的诗意,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变革中的农村的独特风情。他的作品既让人迷离沉醉,又让人神清气爽,散发着一种来自泥土深处的清新。

  杨静龙的“遍地”系列小说不太讲究悬念的设置,整体上呈现出婉约清新之美。这和他比较喜欢表现地域文化,熟谙中国明清时期小说,尤其是明清笔记小说的艺术境界有关。我们甚至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许多西方作家的影子,看出海明威、川端康成等作家对他的影响。但是,在肯定其散文化风格的同时,不能不指出散文化的风格对其小说的伤害。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必须有充满张力的完整故事、生动的情节及巧妙的结构,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形式与心灵的契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