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汶川故事》:家园就是梦生长的地方(杨清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5日09: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杨清发

  在中国当代诗坛上,梁平和他的诗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一再强调,诗歌需要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创作中要秉承积极的现实关怀。难能可贵的是,梁平的诗歌在介入现实时,以其深厚的文化储备和对现实的敏锐洞察,恪守和张扬了诗歌的艺术品质,将诗歌的现实担当与艺术探索进行了有效的呈现。《汶川故事》是诗人几年来亲历灾难,驰援、救灾、援建的生命证词。

  《汶川故事》是一组全景式呈现“5·12”汶川大地震的长诗。全诗3000多行,由“序诗”、“梦断五月”、“梦醒四川”、“梦想成真”、“尾声:或梦的飞翔”构成。无论是对灾难的书写还是灾后重建的报告,都具有浓郁的诗性。让面对灾难的群体、个人,以及蕴藏在这其中的民族精神、人性光辉、生命尊严得以彰显。诗人以“梦断五月”、“梦醒四川”铭刻了一场特大灾难,记录了人们梦想遭遇重创,又在重创之后重新站起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梦想成真”则记录了灾后重建、举全国之力的国家行动,这样的人间奇迹是人类灾难史上从未有过的,是一个国家的大气象。

  2008年灾难发生后到2010年底,梁平用3年时间完成了《汶川故事》。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梦想的家园,这里大地、江河丰饶,充满希望,充满着强健、旺盛的生命力:“鱼回到水里/水里飞翔、水里繁衍/水草上挂满的鱼籽/在春天来临的时候/悄悄破裂/亿万颗黑色的星星在水里摇曳/摇曳成新的生命”;“天空蔚蓝/有鸟飞,有云游/鸟落在屋檐上筑巢/孵化、破壳/那些探出来的毛茸茸的身体/那些刚刚睁开的眼睛/看见一片干净的天/干净的地”。这是噩梦之后生长起来的新的梦想,这样的梦想家园与灾难的破碎形成强烈反差。《汶川故事》把破碎的梦唤醒,让这个梦飞翔起来,感染了千山万水。

  《汶川故事》没有停留于对灾难的记录和对苦情的渲染,而是重点展现抗灾过程及灾后重建的历程,张扬了生命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伟大。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个国家及其中每个个体姿态的背后蕴含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顷刻撕裂的大地,任何一个角落/都记录了民族的悲伤与感动。”这个姿态,是珍惜人民、尊重生命的姿态,是灾民自身坚韧、顽强、友爱、互助的姿态。在灾难面前,恐惧、焦灼、绝望附着在人们脆弱的身体上,但人们的心不会坍塌。所以,“时间流淌、停顿、再流淌/只要地球还在转动/就不会灭绝/这里生长的坚韧与顽强/成为精神,成为时间的重量”。我们看到这个国家对于生命本身的尊重,看到这个民族闪耀着人性光辉,彼此相守相望。正是对生命至高的大爱精神,凝聚了与灾难抗争的力量,让中国变得无比坚强。

  灾难背后,人性展示得更为真切和透彻,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对于生命本能的眷恋让掩埋在废墟里的人爆发了最为顽强的求生欲望。然而,地震过去以后,逝者长眠于地下,活下来的人该怎样面对地震带来的记忆和创伤?“劫后余生啊,一只浴火凤凰/该怎样飞过黑色的五月/飞过一场大难?”我们看到,在灾难中倒下去的人们以各种方式站了起来,这种站起来的姿态是对逝去的亲人、对自己劫后余生的人生、对为自己奉献大爱的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最好的交代。3年灾后重建,一座座新的城市在山河破碎的废墟上拔地而起,新汶川、新北川、新什邡……作者还从细微处入手,描写一个个普通人、一个个个体站起来的姿态。这姿态是为了让家人有家可归的朴实的农民姿态:“黄坪枣树村所有的房屋/一夜之间都摇摇欲坠/村民们没有等靠,没有依赖/第一个站出来的石光武/站出硬朗的青川精神”;“两个老人相互安慰/一定要好好地活/他们搀扶着走出家门/把家里和他们一起幸存下来的/那台老式蜜蜂牌缝纫机/摆放在街口/摆起震中第一个露天缝纫摊”……这些姿态,让我们看到人是如何在残酷的命运之下,守护内心的火焰和梦想,以人性的坚韧和爱之光驱散灾难的阴霾。

  诗人没有盲目、浅表地对人们的抗争历程和人类精神进行描写,他清醒地意识到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重建,作者高度关注灾区群众的心理余震:“救援者释放不出的精神压力/自我不能转换和消减的复制记忆/幸存者潜伏的绝望/阴影无处不在,挥之不去”。各种心理问题的呈现让我们警醒,那些身体在灾难中遭到强烈震荡的灾民们,如何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诗人以独有的诗性关怀来探讨灾难带给人心的持久创伤以及治愈的可能,这样的探讨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念:凡是有爱存在的地方,就是治愈的希望。最终我们看到,在劫后余生中继续承受着灾难和死亡带来的悲伤、空虚、幻灭、困惑的人们,终于在爱的治疗下抵达了一个温暖的入口。

  《汶川故事》以宏大结构和集体场景为背景,讴歌了重整山河的国家行动,塑造了援建者的群英谱。正是有了无数个崔学选、张权一样的援建者,有了在灾难面前的齐心协力、患难与共、万众一心,才可能完成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任务。灾民们的勇敢、不屈不挠和中华民族的大爱情怀,让全国人民有了无比强大的凝聚力,让灾民最终能够重新圆梦。

  对于灾难文学,梁平有着清醒理智的认识:“灾难对于民族、对于民众究竟有多少心智的检验、思想的震荡和文化心理的改变,我们需要时间去解读。”经过沉淀,诗人抱着悲悯情怀和强烈的担当意识,为我们呈现了这部宏篇巨作。《汶川故事》如同一份“5·12”大地震的心灵档案,把一个个形象深刻的记忆片段保留其中,让地震造成的巨大创伤与痛苦以及人们与灾难抗争的历史获得了立体而厚重的文学表达。通过描写中国人民面临灾难的姿态,作者进一步挖掘了其背后的民族精神。这精神是坚守对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不被任何困难打倒的坚韧不拔,是人与人之间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人间大爱。正是这样的精神,让灾后的废墟上有了新的家园,每一个新家园都是梦生长的地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