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坠落在哪里》是拙作“追随三部曲”的最终章,早在2008年,我就应该把这部小说写好,不料拖延了五六年。2013年,我把小说写完,自己看了一下,三部曲一共60多万字,如果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的话,我写了一部“砖头”。
我也会看一下文学界的评价,很多人都认为我写青春小说、成长小说,脱不出来。前几年我很抵触这种说法,现在反而无所谓了。上一本小说《花街往事》大致是书写了一个漫长的时代,有书评谬赞为“突破”。忽然我又调过枪头去写《天使坠落在哪里》,所谓的青春终结(我自己不认可这种说法,但我斗不过出版商),回到起点,难免有一种怪怪的感觉。
假如我说,我是鼓起最大的勇气才能写这本书,不知道有没有人信。它太混乱;它的语言是我在过去操练过,而打算不再延续的;它缺乏一个明确的故事中心,而偏向寓言;它犹豫不定的价值观,介于青春和成年之间的情怀;它没有凄美的爱情,没有书商吹嘘的“兄弟之情”,但是也没有把无聊论作为基底来展示人生的虚无;它有一种陈旧的愤怒,使“我”看起来带有古怪的荣誉感;它调笑着,但不打算把读者带进一个欢乐忘我的魔幻境地,只有一种过时的现实主义。凡此种种,都是我预料到的,要是我写砸了,一点也不奇怪。
我仅有的念头,是把三部曲闭合掉。这和“终结”无关,只是闭合,把这个人的故事交还给他自己。
这部小说开写之前,我遇到了一位好友,也就是小说里“杨迟”这个人物的原型。他和我同岁,告诉我说,自己生癌了。这件事让我震惊,等到开写之后,他又告诉我是医生误诊。回忆前半生,我想我们既不进取也不无聊啊,真实的状况是“被动”,等候着命运摊牌。可能是我老了,对时间和经历过的年代有一种喜剧式的哀伤感。
写完这本书,我说,它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没有虚构的成分。这源于我被太多人问过,追随三部曲是不是我的自传。回答一概否定。我可能是被问烦了,也看烦了各种对于“虚构”的阐释。我觉得这不重要,我在回答真实还是虚构的时候并不指向小说技巧,也不指向写作伦理,而仅仅是遭到调戏——这种感觉真是太糟糕了。
相比于《花街往事》的保守和漂亮,《天使坠落在哪里》是一种赌博式的写作,具体赌的是什么,我倒没有想清楚。从文学的角度,我知道它有瑕疵,有我无法解决的宿命难题,我在小说之外又在小说之内,用尽40岁之前的余力。写完它,我就真的过了一座山了,而那个念兹在兹的“三部曲”,也具备了它的质感。
就此,我需要在任何场合感谢我的编辑,也真诚地希望读者给出严肃的意见。只要你不把它当青春小说来读,我们可以聊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