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澳门文学有七“特”(陈辽)

———忆内地第一次澳门文学研讨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3日15:11 来源:人民政协报 陈辽
陈辽陈辽

  ■……澳门文学的“特”,还表现在波高浪低式发展,波高时出现高潮,浪低时出现低谷。澳门文学样式中最有成就的是诗歌,这又是澳门文学的一“特”。澳门作家的“一专多能”也是一“特”。澳门文学的第七“特”,便是葡裔土生土长的澳门人所创作的“土生文学”。

  今年是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我想起了澳门回归前在江苏南京举行的内地第一次澳门文学研讨会的难忘日子。

  还在1999年初,江苏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常委们就开会讨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庆祝澳门的胜利回归祖国。我提议,江苏《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是否出一个《迎接澳门回归祖国·澳门文学研究专号》?当时作出决定,在1999年9月,《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出版专号。再就是,在南京举办一次澳门文学研讨会。大家都同意这两个建议。但这是内地第一次澳门文学研讨会,邀请澳门、台湾及内地其他省、市的专家、学者,牵涉到一系列问题,需要报告省人民政府批准。于是,我们起草报告,后由省政府同意举行这一研讨会,并拨款支持;澳门基金会负责人吴志良先生也来信表示,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他们将全力支持,并汇来一笔钱款。这样,经认真筹备后,内地第一次澳门文学研讨会于1999年11月26日在南京开幕,有澳门、台湾、北京、福建、江西、天津、安徽、上海、河南及江苏的重量级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

  当时,江苏省人民政府对这一研讨会极为重视,副省长开幕致辞说:“这是澳门文学研究史上的一次盛会,是江苏文化界的一次盛会。”吴志良在致辞中说,以澳门文学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内地还未举行过,不过,这种状况,随着南京澳门文学研讨会的召开而永远成为历史。著名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专家刘登翰等专家、学者,围绕着“澳门文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澳门作家作品”进行了六场专题研讨。刘登翰认为,在区域文学研究中,澳门文学有着复杂、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从文化的视角来透视澳门文学,不难发现澳门是一个多元文化汇合的生命活体。澳门特殊的文化生态,是由“澳门土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及葡国文化构成的文化三维空间。他还指出,澳门社会的文化矛盾,除了葡国文化的重要意图和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是一基本形态之外,还应包括东方和西方的矛盾、边缘和中心的矛盾、传统和现代的矛盾、都市和乡村的矛盾、漂泊和定位的矛盾等五组文化的矛盾。我在大会上作了《谈澳门文学的“特”》的发言。我认为,澳门作家文化背景的多样性,给澳门文学打上了不同文化的烙印,这是澳门文学有别于内地文学、香港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的第一个“特”。澳门文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四百多年来不曾发生过一次文学论争,“不争论”,是澳门文学的又一“特”。在澳门文学中还有一个被称为“离岸文学”的“特”,即澳门作家把他们的作品投到香港、内地和海外发表。即使近十年来,澳门出版的文学著作已逾百种,但澳门作家向香港、海外和内地投稿者仍络绎不绝,“离岸文学”现象依然存在。澳门文学的“特”,还表现在波高浪低式发展,波高时出现高潮,浪低时出现低谷。澳门文学样式中最有成就的是诗歌,这又是澳门文学的一“特”。澳门作家的“一专多能”也是一“特”。澳门文学的第七“特”,便是葡裔土生土长的澳门人所创作的“土生文学”。姜建研究员则把澳门文学放在世界华文文学的大格局中,通过文化、历史和地域三个维度来确立澳门文学的位置,认为澳门文学应该走“发挥优势,建立特色”的发展道路。就澳门文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北京的赵遐秋教授发表的观点认为,澳门文学的多元性中古典文学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世界华文文学》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白舒荣从编辑的角度对“澳门文学丛书”作了介绍,认为该套丛书涵盖了当今澳门文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上海专家汪义生以历史的方法对澳门由开埠到现在四百多年的文学发展历史作了细致梳理。他以为澳门在回归之后,将扮演沟通中国内地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继站的重要角色,认为这将为澳门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极好的契机。

  在那次研讨会上,来自澳门的专家、学者们向大会介绍了当时澳门文学的发展情况。《澳门日报》文学评论家廖子馨提出,因为澳门文学没有固定的文学杂志,可以说是报纸副刊直接推动了澳门文学发展,但这在另一方面也局限了文学的发展。澳门大学郑炜明先生对澳门文学史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集和整理,从文学刊物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五四”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澳门新文学的概况。澳门《文化杂志》评论家黄晓峰介绍了《文化杂志》在澳门文学方面所做的工作。澳门学者的发言使与会代表对澳门文学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外,冯亦同、刘红林、江锡铨、庄若江、曹惠民等学者就澳门诗歌发表了他们的见解,并与到会的澳门诗人苇鸣进行了对话。

  我认为,1999年,内地的第一次澳门文学研讨会,在很大程度上密切了澳门文学界与内地学术文化界的联系。在那次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还观看了江苏省昆剧团演出的《山门》、《惊梦》、《测字》、《游街》、《琴挑》等折子戏,大家经历了一次美好的传统艺术享受。主办方组织大家参观了南京博物院,游览了栖霞山,会议十分成功。15年来,澳门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兴旺和繁荣。这正是我们当时举办第一次“澳门文学研讨会”所衷心期望的。

  后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阅并采用了戴洁女士《澳门文学研讨会概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0年第1期)中的某些材料,特此说明,并向戴洁女士致谢。

  作者简介:

  陈辽先生系著名文艺理论家。他1945年参加新四军,历任教员、干事、记者组长等职务。曾为江苏省作家协会秘书、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指导员、《雨花》编辑部理论组长,是江苏省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现为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