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我所体验的网络写作(金宇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23日10:02 来源:羊城晚报 金宇澄

  脱离文学圈的写作

  2011年我在“弄堂网”发帖,写普通的上海人故事,写了两三天,版主就上来问,老兄,你是某某吧,不是吗?那你是谁?我说,我是新来的。版主说,不要装了,我已经知道了,你一定是谁谁谁的马甲?我说,我叫“独上阁楼”,没有其他名字,真是刚来的。版主仍然给了我“置顶”,帖子每天放在最前面位置,不会下沉,我不喜欢这种“离休干部待遇”,希望他取消,他不理我,这阶段,他其实一直让别人看我的帖子,想知道我究竟是谁,最后他找到文汇出版社的朱耀华,我2006年的随笔集《洗牌年代》责任编辑。朱看了就笑说:这个人烧成了灰,我都认识,肯定是老金了。他们都跟我打电话,我只能认了,但希望他们保密,因为我已经发觉,在网上匿名很自在,很随便,仿佛脱离一种真人状态,脱离了文学圈,没人知道我是谁。如果都知道我是《上海文学》编辑,感觉上就不自由了,好像还在这个圈里。于是就这样写下去。也幸亏“弄堂网”是小网,来往都是和蔼的上海弄堂邻居,如果是大网,各种人就多,就容易有人骂,文章可能就做不下去了,网络会出这种问题,比较自由的是,可以写错别字,随意更换人物的姓名,网友注意到会一一指出,但因为喜欢,也听随我的选择。

  那时几乎每日发帖五六百字,很快就保持在每天三千字一大段的进度,欲罢不能的阶段,一天写过六千字,非常奇怪的经历,这个“独上阁楼”的帖,至今挂网上,改成的小说《繁花》,至今也保持了原稿样貌,每一整段就是当时一天写的。进入写作,即也进入网友的议论中,与一般的面壁写作不同,很新奇,6个月写到尾声,我对网友说,这稿子要整理出版,不能全贴上来,以后大家去看书。

  七嘴八舌如讲古场

  整个过程,网友都有讨论,也有人热情为我分行,我一大块一大块的文字,只用逗号句号,显得太密,看得他眼晕,我不予理会,因为我已察觉,这正是我找到的一种舒适的叙事样式,我的文学立场,多年的编辑经验,长期的“圈内”训练,都开始起作用,假如这帖子是另一人所写,故事可能也就是另一个走向了。

  网上的初稿中,有个人物绍兴阿婆,很早就死了,是从绍兴扫墓回来,忽然去世的。网友跟帖说,这老太太非常有意思,可惜这么早就死了。这意见引起我的注意,修改本也就让她延续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在一个最为潦倒的阶段,她才与蓓蒂一起消失。阿婆扫墓回来改成病重,她想吃一根热油条,最后起死回生。读者的提醒常常对我有益,假如我独自处于一种冷静中,一种冷状态的写作里,得不到这一类的提示——小说通常都是到了最后印出来,才给读者看——我却提前听了意见。这样的写作产生一种现场,等于传统讲故事者的现场,七嘴八舌的,至少在我是合适的,我可以这样近距离接受读者的反馈。

  记得网上初稿结束之前,我已感觉这是不错的一部稿子,一个网友跟帖却说:阁楼兄,这是个好东西,但要放进抽屉里,至少安心改20遍,才可以达到好东西标准。我当时想,我这么好的内容还要改20遍?但没有料到,在《收获》发表之前,第二年出单行本之前,这两个等待期里,我真的改了它20遍,极其自愿的,一次次的改动,我很感激这位网友的留言,但在当时,我是根本不信的。

  “热写作”状态古已有之

  如果把传统连载,与网络写作来比较,前者就是报纸,小篇幅,字数有限,不可能给出网上一帖几千字,汪洋恣肆的自由,与以前的连载相似的是,都会有环境的激励,也都在考验作者的把握能力、逻辑方式,总之,这像是一种“热写作”状态。

  西方盛行的作品朗读,新作朗读会,其实是他们的古老传统,作者习惯为朋友读稿子,朗读刚刚写就的文字段落,是一种听取意见的写作传统,这与网上写作互动方式,有相似之处,当然,也只适合某种性格的作者。当年狄更斯的小说,也依赖连载,包括《远大前程》,读者通过给作者写信,希望小说某个人物别太受苦,别让某人死去,等等。

  张恨水最有趣的连载是《太平花》,反映1930年代的国情,老百姓饱受水灾,兵灾离乱之苦,张恨水想写一个“我们要太平”的小说,连载到一半,突然一下子“八一三”了,日本人打进来了,贴近现实的所谓“俗文学”,容易这样被牵制,读者都在等,张恨水只得改掉“太平”方式、变换主题——独自面壁的作者,不发生这种公开转向的尴尬,一个“求太平”的,公开了的文字过程,中途改变原委,真是尴尬,国情已是“我们要打仗”主题,接下来的情感就反映“不求太平”的对抗,但是等日本战败,《太平花》准备做后记,印刷成书之时,国中又开始内战了,等于说,作者初衷的不断改变,全因为连载,直面读者,会受影响,但我们只要想一想远古的无名讲故事者,包括旧时代我这一代最熟悉的“乘凉晚会”,那些弄堂说故事者,常也那么随心所欲,常常晨秦暮楚,甚至遗忘故事的主题,传统的重要文本,同样也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转述变化与遗忘,才成为经典。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