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真情书写“卑微的高尚者”(王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13日10:00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晖

  在近期的非虚构写作中,董晨鹏的《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一个工会主席的家访周记》是比较独特的一部作品。它关注民生,紧扣时代焦点,具有显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可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读本。

  这部名为“家访周记”的纪实文学以一个企业工会主席对属下普通一线职工的每周一次的家访为线索,真实再现了35个家庭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些家庭成员大多并非权贵与精英,而是拿着最低工资的底层员工。他们是保洁员、保安员、收费员、食堂厨师、电梯工、司机、机动队员,他们或是这个城市的贫民,或是户籍还在农村的农民工,或是来往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务工者,总之,是名副其实的草根、弱势、百姓。作品以朴实的话语记录这群凡人日常生活的苦辣酸甜,还有他们“如草木一般衰荣的悲欢离合的情感”和“难以泯灭的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念”。在全文7章中,作者分别在每一章里选择5个家庭家访的个案,从地域、身份、情感等多个角度再现这些普通人和他们的家庭。“旧城里的温暖”和“平地起高楼”两章主要叙述的是居住在老城区和新住宅小区的员工,他们分别体现着城市历史记忆的温馨和居住达到小康的幸福。在“我的家园我的梦”和“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两章中,作者叙述的是“双重身份”的员工,他们既是市民也是农民,生活在城市,户籍却在农村,或者工作在城市,居住在农村。“双重身份”塑造出“双重品格”,即既具产业工人的勤奋、爱岗和敬业,又有农民的淳朴、善良与感恩。“舌尖上的享受”、“平凡人的亲情”和“生活变奏曲”等章节则关注草根们“吃苦”加“吃饭”式的爱情,以及尊老爱幼、友邻助人的亲情和友情。作者视他们为“我的兄弟,我的姐妹”,其观察和写作的视角显然不是带着精英优越感的居高临下式道德俯视,而是站在这些草根阶层的立场上,体现出比较深刻的底层关注和人文关怀。他写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小人物”,但着力凸显的并不是“小人物”们的不幸和悲哀、粗俗与猥琐,而是其热爱生命、自强不息、敬业乐业、保持精神自尊与高贵、积小善成大德的人生情怀和思想境界。他甚至给予这些“卑微的高尚者”以礼赞——他们的精神品质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原始根基,他们“事实上是我们这个国家真正的基石,没有他们双手的撑持,我们这个国家的政权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此亦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在叙述这些各具特点的家庭及其成员的时候,作者的视野是比较开阔的。他没有止步于对“小人物”的描述,在许多地方,作者还将他的思考做出进一步的提升,以表达其对当下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文明等问题的深刻反省。譬如他在谈到“家的温暖”时指出:“感受家的温暖并不是精英们的专利,普通人同样能够细腻地抒写出对家的真切感受。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最为喧嚣的虽然是政治写作和资本写作,但打动我们心灵的仍然是在政治与资本夹缝中顽强存在的人性的写作。”说到“劳动者”时,作者写道:“我相信劳动创造美,相信劳动者本身就是审美的对象。当前的文学,似乎越来越不耐烦于倾听劳动者的真正心声,而是把目光越来越收缩于象牙之塔中的小众。”话语之坦诚、个性之率真、立场之鲜明, 都使得这部作品契合着当下非虚构写作的基本伦理,显现出知识分子写作的基本特质。

  在我看来,董晨鹏这部作品的“独特”还表现在书写者“四位一体”角色及其所获得的特别意义上。作者身兼叙述人、采访者、单位领导和作家四重身份,这与偏重于客观叙述和采访的报告文学作家,以及偏重于主观叙述的散文作者均有不同。而这样做的优势就在于,作者可以将他的“家访”,其实正是一种“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到底,“零距离”地观照、描述和思考被采访对象,也使被采访对象得到最为充分的“自然呈现”。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四位一体”角色凸显出作品表现对象的原生态和作家书写的原生态,使文本具有特殊的亲切感、现场感和真实性,是对非虚构性的生动诠释和成功坚守。我以为,如果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能够出色地体现非虚构性,能够把握历史与现实的真实脉象,那么它就具有了可以让后来者作为“信史”来阅读的某种文献价值。因此如果一定要比较《我的兄弟,我的姐妹:一个工会主席的家访周记》这部作品的文学性和文献价值的话,那我更看重其后者,因为这一特质不仅凸显了作者新闻和历史类文体写作之所长,更强化了这部作品作为认知当下社会底层民生、民情和民风读本的“亮点”。作者还十分自然地加入了对于镇江地理、历史、民俗的描述。这既是在保持叙述的张弛有度,也是在为其文献价值的实现加分。而作者的这一切努力在彰显其创作新趋向的同时,也为目前的非虚构写作提供了别一种路径和空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