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散文是生活化的美——评姚远芳散文集《行走的月亮》(周新民 赵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13日09:56 来源:中国作家网 周新民 赵 婷

  《行走的月亮》是一本“集情于文”的散文创作集,细心翻阅,沉浸在一花一草、亲朋近邻、故乡回忆和生活杂感文字背后的情趣、情意和情感犹如一盏香茗慢慢氤氲开来。

  感物抒情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中最常用的吟咏方式。《诗经》中以“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作为主要表现手法,写物即写情的文学传统被一直延续下来。从事散文创作多年的姚远芳在《北京文学》《散文》《山花》《长江文艺》《四川文学》等刊物发表的散文作品中,也有不少以物写情的文章。而这本2013年末出版的散文集《行走的月亮》更是将作者浓郁的情绪寄予在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中。《与堰塘有关的叙述》以家乡三个极其平凡的事物——埠头、芦苇和堰塘——把作者幼时的乡村记忆全部抖落出来。常年如一日沉睡在湾子堰塘边的埠头是乡村女性分享幸福的码头,妙龄女孩们借着到埠头洗衣的空隙,红着脸互相调侃相亲的秘密;中年女性在柴米油盐茶的絮絮叨叨中惦念着外出打工的丈夫。一个小小的埠头,作者将乡村女性的柔美与温婉书写得淋漓尽致。芦苇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自然生命。南方乡村的芦苇密密匝匝、高大挺立,在堰塘边天然生成。姚远芳笔下故乡的芦苇夏盛冬枯,每到快要成熟之际,村里的人都要采摘芦苇当粽叶,包粽子过端午,秋冬来临后,芦苇被勤劳的乡民收割,编成各式各样的花帘。包裹芦苇的堰塘则成了乡村生活的依靠,成了熏陶乡民或柔情或勇猛性格的水乡。在文章细腻平缓的叙述中,埠头、芦苇还有堰塘不仅承载着那个年代故乡小孩的童年记忆,更是南方水乡韵味的独特呈现者。

  除了感旧时之物抒故乡之情外,这本散文集还通过现时之物把生活的感悟镌刻出来。《银皇后》《花事》《苦丁茶》写出了作者生活中养花品茶的点滴小事。天天浇水的银皇后在枯萎凋谢后居然奇迹般复活了;《花事》描写了多样的花。寄养的栀子花,使作者想起了小时候萦绕在整个村庄的栀子花香;油菜花、野菊花是故乡善美人情的代名词;三月的桃花,四月的樱花,西安的石榴花,浪漫唯美的玫瑰花,还有长在极端环境下的格桑花都被作者一一道来。这些花草闲文与其说是琐碎生活的记录,不妨说是怡养性情的淡然,正如作者所写“需要花草的滋养,需要花草的淡定与不惊,更需要花草历经花开花落的坚韧与静好”。《苦丁茶》讲述了作者以茶悟情的经历。从起初害怕苦丁茶之苦到友人专送苦丁茶后细细品尝到的甜,作者由苦丁茶想到友人,品茶成为连接友人与作家情感的思念物,成为友情的浓缩。

  作家不仅通过写物的间接方式将童年乐趣和生活情趣沉淀在散文集里,还直接写出对已逝母亲的想念、对周围陌生人的思考。《行走的月亮》用不少篇幅回忆母亲,母亲亲手种植的农作物和母亲生“我”养“我”的艰难。《母亲的苞谷》《母亲的红薯》《母亲的豆豉》讲述了母亲种菜的岁月。在粮食紧缺的年代,母亲用这些农作物喂饱了一家子人,苞谷、红薯、豆豉只要经母亲之手,就能得到作者的喜爱。《母亲的棉花》《母亲的麦子》是作者对母亲勤劳农作的回忆。点棉籽、锄草施肥、打农药、摘棉花、割麦子,勤勉辛劳的母亲一年四季在农田劳作。《母亲的被子》《十月菊青》以母亲为出嫁的“我”亲手缝被子为切入口,在质朴细腻的文字中展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感恩。陆机《文赋》中以“诗缘情而绮靡”提出了诗歌创作的态度,因情而作。无论是诗歌、小说或者散文,如果说语言、结构是文章的骨架,那么情感就是它的血液。文乃情动而成之,吟咏情性,才能达到悠悠天韵之境界。姚远芳的这本散文集无疑是“应情之作”,对母亲的情感摇荡在那农田菜园的童年时光之中,对周围人的尊重与友好之情记录在《周围》《病友》《倾听》等篇章中。《周围》是专写周围陌生人而集成的文章。作家住宅四周各有风景,南面是建筑工人的工棚,脏乱艰辛,然而在作者眼中,为生活奔波的他们有自己的乐趣;西面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在对他们偶然的观察中,生活的平凡与质朴跃然纸上。《倾听》《病友》都是对作者生活中偶然接触的人们的描写,有16岁的理发店洗发工,勤劳朴实的保姆小王,孤独寂寞的莫奶奶,住院病友张老师,他们的辛酸苦痛、幸福知足都展现在和作家的每一次接触中。散文集中对亲人、陌生人的描写和情感传达可谓质朴又浓烈。文学不但要表达情感,还要表达人的情感,高尔基就曾经建议把文学叫做“人学”,大概也是出于对“文学以人为对象,反映普通人生活”的认识吧。

  《行走的月亮》以物为点、以人为线、以生活为面,把作者身边普普通通的昨日之事、今日之事以及故人和陌生人真实细致地描绘出来。写自然生命、亲朋近邻,写童年真情、中年深情,其实都源于作家对生活的真性情。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无论是抒发对物的情,还是对人的情,其实都是对生活的情。生活与真情塑造了这本散文集多元的特点,回忆童年、思念故乡、旅行奇遇、亲情叙述、生活碎语都丰富着本书的内容。最让人动情的莫过于《远方的城》《行走的月亮》《困顿川主寺》3篇“在路上”的回忆,它们是作者少小离家独自漂泊、中年离家处处旅行的心路历程。由一个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女孩变成一位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享受生活的从容之人,作者透过文字见证了行走的力量带来的改变。散文集里最生活化的篇章则是《瓦缝的白光》,屋顶瓦缝中的一抹微弱的小白光陪伴着贫穷的一家人和青春迷茫的作者,在年幼的作者心中洒下了未来的希望。在这些平淡细微又充满生活质感的作品中,姚远芳不仅用生活经历向读者传递了一份热爱生活的态度,还在热爱生活之余透露着对它的淡然和从容。散文集第三部分以抒情化的文字表达了对生活的细致感受,信手拈来,却如涓涓细流滋润人心。

  作家姚远芳的散文集之所以牵动人心,这与她作品中的细节描摹有关,比如对埠头边上青苔、芦苇生命力的描写,刻画母亲缝被子等细节都以微小的讲述让文章生动鲜活、生活味十足。这本散文集语言方面的特质也体现了姚远芳一贯的散文特点,柔情、细腻、真实朴素直击人心。姚远芳对语言的把握尽显女性特色,温婉、轻柔还有些许忧郁,散文集中这种柔美的语言书写与作者对故乡亲人的眷念之情、对中年生活的从容之情映照得恰到好处。刘勰说:“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辞藻用来美化语言,文采艳丽却需要依靠性情的真挚。以情感动人,语言文采才会自然如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