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重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血肉联系(蔡家园)

——“突围”中的郭海燕及其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13日09:55 来源:中国作家网 蔡家园

  郭海燕不是一位追求高产的作家,她一直写得很用心,力图写出自己的面貌,像《指尖庄蝶》《殊途》《秋分》等小说,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她擅长描写滚滚红尘中的情感故事。男女间的偷情、背叛、报复、隐忍、幻想,经由她细致入微的描写,活色生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混乱不堪的现实、光怪陆离的梦境、纠缠不清的情感与无可遏制的欲望混杂在一起,散发出这个剧变时代浑浊而肉欲的气息,那一幅幅错位、分裂乃至荒诞的生存图景,让人体味到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在叙事上,她习惯将并不复杂的故事切分成一个又一个片段,然后借助回忆、插叙等方式进行组合,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娓娓叙说中,一层一层揭示出人物幽深的内心世界。她笔下的人物总是处于冲突对立之中,但是她似乎不大关注人物冲突背后的现实意义,而是着意刻画每一个人物丰盈而微妙的生存状态,从而折射出个体多姿多彩的生命情态。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郭海燕沉默地伫立在阁楼的窗口边,目光冷峻地打量着尘世,那异常敏感的内心向外敞开着,向着生活的深处延伸出无数的触须——她总能捕捉到生命中那些常常被忽略的最细微的颤动,然后巧妙地编织在自己的故事之中。那些只有女性才能觉察到的体贴、私密而微妙的细节,就像闪亮的纤纤银针,毫不留情地刺向人性的痛处,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如果我们还是借用代际概念来谈论作家,郭海燕早期的这些作品显然烙印着“70后”作家共有的某些特征:从美学追求上看,不大关注宏大意义的建构,而热衷于挖掘自身独特的异质性审美经验,试图重构一种日常生活诗学;从表现内容来看,往往以两性情爱作为切入口来表达个体与物欲现实之间的冲突,从而揭示分裂的社会现实中人的尴尬精神境遇;从叙事策略来看,推崇感性化、细节化的描写,在碎片似的叙述中裸呈饱满丰盈的生命情态。郭海燕在“70后”的“众声合唱”中获得了认可,作品频频在重要刊物亮相并且被转载,被评论界誉为湖北最具潜力的“才女”之一。

  但是,“70后”作家群的“短板”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擅长表现成长的疼痛、刻画青春的伤怀、绝望的爱情、极端的情欲、空洞的生活,刻画常常入木三分、锥心刺骨,但又往往无法将对于生活和人性的追问引向形而上的哲思;他们笔下的人物洋溢着新的时代气息,但是作为个体存在又多半是悬空的,缺乏历史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借助生命体验获得的个人经验的有限性与相似性表现得非常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经验匮乏与透支的状态。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清醒的“70后”写作者共有的焦虑。

  具有职业文学编辑和写作者双重身份的郭海燕,自然对文学史和当下文学创作走向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清晰的把握,这就使得她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自觉意识——她没有固执于惯性写作,而是开始尝试“突围”。2010年,她发表了《春嫂的谜语》。这是一部聚焦底层人物命运的小说。春嫂从农村来到城市当保姆,不断遭遇生活的挫折,但是她的内心满怀善意与温情,以坚韧对抗苦难,最终获得了幸福。“青石板上钉洋钉”的谜语贯穿全文,它也是理解这部作品的文眼。这个谜语的谜底是星空,无疑具有象征性。春嫂是一个善良、卑微而平凡的农村妇女,但是她的内心怀有仰望星空的激情和信念。正是这种超越性的情怀,使得这部小说有别于流行的底层写作,于苦难中见温情,于温情中显力量,折射了人性的闪光。3年之后,郭海燕又发表了《理想国》,关注的是社会焦点题材——国企改革。小说通过一个青年女员工的回忆,记录了大型国企壮志集团坍塌溃败的过程,也表达了青春、理想和价值的失落。尽管这部小说的语言有新变化,生活细节也非常丰富,但令人遗憾的是,作品在对生活的整体把握上还是失之于表象化,没有击中时代的痛点,因而处在时代旋涡中的人物在事实上是置身事外的,缺乏应有的深度。这两部转型后的作品在叙事上延续了郭海燕过去的某些风格,在写作姿态上却呈现出新的特征——由“内”向“外”转变,从沉溺于个体生命感受转向了对于社会问题、时代症候的关注。这种转变背后隐含着郭海燕丰富的思考,既有对于审美与思想关系的重新认识、个体与人类关系的重新考量,也有对于现实与历史关系的重新认知,而最重要的乃是重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血肉联系,重建一种作家与生活的对话性关系,而不再是封闭于个体内心和文学本身。我相信,这种转变是实现“突围”的路径之一。

  其实对于一位作家而言,无论他的写作姿态是向“内”或是向“外”,如何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素材并将其艺术化的处理永远是一个挑战。只有穿透事物表象去探测社会和历史的真相和本质,才有可能获取真正有价值的素材;只有深刻洞察了这些素材最具时代意义的内核,才有可能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艺术形象。在资讯爆炸的时代,作家仅仅依靠直觉来处理生活显然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像历史学家、社会学家那样具有对历史社会整体的把握能力、扎实的调查能力,还要有医学家那样精微的症候分析能力,更重要的,他还必须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者,拒绝流行话语,抵抗流行观念,以强大的思想力去穿透生活和历史的迷雾。我想,这也是尚在“突围”途中的郭海燕与“70后”作家群都必须直面的问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