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京剧新旧论(肖复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12日11:01 来源:北京日报 肖复兴

  京剧里的新与旧,是很有意思也很讲究的事情。京剧是一门讲究传承的艺术,过去有句话说,没有师傅登不上戏台,演员都是从师傅那里手把手学来的,一招一式,无处没有章程的来龙去脉,不允许有丝毫的洒汤漏水。梨园行过去的行话,叫做不许“跑海”,即不能不守规矩自己随便瞎来。

  但是,京剧又不是完全守旧,墨守成规,各派有各派区别他人的新颖之处,方才能够叫座儿,京剧百年史也才会有了发展,有了长久不衰的魅力。只是这个新是有尺寸的,不能像话剧在舞台上可以随意花样翻新,一会儿来个体验派,一会儿来个间离派,天马行空那样的自由自在。这个新都会在京剧艺术自己的天地里,如孙悟空在如来佛的手心里,而不会背离这个手心。历史上,也有背离这个手心的,自以为新潮,包括梅兰芳的一些时装现代戏,却都没有留下来,留下来的还是那些传统的老戏和老角的老玩意儿。

  这就是京剧艺术的辩证法。没有自己的一点儿新玩意儿,是死;新玩意儿背离京剧自身走得太远,也是死。拿捏好这个尺寸的人,才能够在戏台上立住脚。

  过去,杨小楼和尚和玉都是武生,都是师从俞菊笙。论从老师那儿学来的本事之扎实,规矩之严谨,杨小楼不如尚和玉。但是,今天我们记住了杨小楼,知道尚和玉的人已经很少。原因就在于尚和玉从师傅那里学来的东西过于相像,一招一式从不走样,便成了又一个俞菊笙,而不会是他尚和玉自己。杨小楼的功夫虽然不如尚和玉,却在学习师傅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玩意儿,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这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说别的,只说亮相,杨小楼的不同于他的师傅,也不同于尚和玉和其他武生演员,只是昂首挺胸凛然一甩髯口而定格,却是不特意做仰头的动作,只肩膀稍稍一耸,抖动一下背后的靠旗;虽然只是细微之处,那种不同寻常的大将风度却显示出来,人们便也记住了他的与众不同。杨小楼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明白艺术不只是死规矩旧章程,不是亦步亦趋只会照本宣科。他从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出发,而不只是把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都落在规矩上。这叫做死水养出了活鱼。

  另一位辈分更老的演员郝兰田,是清同光十三绝之一。最初唱老生,《天水关》里的诸葛亮唱得不俗,名声不小。但他很快就改为老旦,因为他有自知之明,他的身材矮,无法和当时的老生余三胜和程长庚相比,便自辟蹊径,改唱老旦。当时的京剧舞台是老生的天下,老旦并不入流。他发现老旦不入流在于自身的表演和唱腔过于老派死板。于是,便从这两点入手,加入自己的新玩意儿,改变了以往老旦的一些表演和唱腔的程式和方法。据说,他的《断后龙袍》的李后,佯装盲人的一双眼睛,白眼白上翻,活灵活现,属于京剧戏台上的首创,立刻大受欢迎,为他赢得了名声。而他本来老生唱腔的优势,也被他带进老旦的唱腔之中,别有一般老旦所没有的苍劲和老迈。这韵味别致的唱法也属于首创,令观众闻所未闻,眼界大开。这无形中丰富了老旦的唱腔,发展了老旦表演和表现的艺术。

  同样有自长短的另一位演员程砚秋,和郝兰田正相反,个头偏高,按理说不适合唱旦角。他的选择和郝兰田不同,偏偏知难而进,固守旦角的位置不变。他扬长避短的手段之一,便是他的拿手好戏——水袖。无论在《春闺梦》里,还是在《锁麟囊》中,他的飘飘欲仙充满灵性的水袖,有他的创新,有他自己的玩意儿。看《春闺梦》,新婚妻子经历了与丈夫的生离死别之后,那一段哀婉至极的身段梦魇般的摇曳,洁白如雪的水袖断魂似的曼舞,国画里的大写意一样,却将无可言说的悲凉心情诉说得那样淋漓尽致,荡人心魄,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看《锁麟囊》,最后薛湘灵上楼看到了那阔别已久的锁麟囊那一长段的水袖表演,如此的飘逸灵动,真的荡人心魄,构成了全戏表演的华彩乐章,让戏中的人物和情节,不仅只是叙事策略的一种书写,而成为艺术内在的因素和血肉,让内容和形式,让人物和演唱,互为表里,融为一体,升华为高峰。

  前些年到台北,在市中心的捷运站前,看到台湾著名雕塑家杨英风先生的一尊雕塑,题名为《水袖》,不禁想起了程砚秋的水袖。当然,杨英风的《水袖》不是程砚秋的水袖,但要承认京戏里水袖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是程砚秋。他的水袖翩翩起舞,风情万种,风中或月下的抖动,如仙如禅,变化万千,水一样恣肆,风一样蔓延,如无韵的诗,如流动的画。杨英风的这尊雕塑,肯定有程砚秋水袖的影子,尽管他已经将水袖雕塑得更为抽象化,但那岩石上的皱褶,依然属于水袖,尽管定格在坚硬的石头上,只要有一阵风吹来,它依然可以飞起舞起。

  水袖和脸谱,几乎可以成为京剧简约的名片。其独特魅力和价值,不仅囿于京剧,而蔓延开来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和想象的一种象征。

  如今,看新派京剧演员的演出,虽然也都说是师从名门,但他们的老师毕竟是前辈的徒子徒孙辈了。经年之变,特别是在市场和权势的左右下,师承部分的水土流失是在所难免的。更重要的,一是如今京剧的所谓创新更讲究的是新编剧本和舞台上服装道具和布景的美轮美奂,乃至声光电的高科技运用;二是如今的演员肚子里从师傅那儿学来的旧玩意儿不多,会唱的戏码有限,要想创新属于自己的新玩意儿,难度加大,表面化趋多。所以,我们即使还能够看到《长坂坡》,看到《断后龙袍》,看到《春闺梦》和《锁麟囊》,却再也看不到杨小楼,看不到郝兰田,看不到程砚秋的那些真正属于京剧又属于人家自己的新玩意儿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