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历来可以有效地培养国民精神,乃至造就强健的国民体魄素质和昂扬的精神力量,为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铸就必要的条件,体育魂乃国之魂,昂扬体育精神,应该成为文学艺术家的一个使命。
但在我们国家堪称悠久的文学发展史上,体育书写的缺乏是个突出的现象,我们在呼唤体育价值、锻造体育精神方面似乎没有留下多少可以称奇的作品,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体育运动上来了,也赢得了包括奥运第一等不少国际荣誉,但我们依然缺乏令人满意的、弘扬体育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李玲修与王鼎华创作的《乒乓中国梦;走近蔡振华团队》对这个遗憾的弥补,是文学创作近年的一个突出收获,这个收获的取得显然是与我们中国人的共同经历与梦想联系在一起的。
乒乓球是中国当代史上绚烂的传奇,离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与生活都很近,是摆脱了民族灾难之后,中国人赢得外部世界瞩目,赢得巨大国际声誉的开始之一。乒乓球点燃了我们的民族志气,乒乓球扬了中国人民的国威,是国家与民族骄傲中富于色彩的有机部分。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逢重大国际赛事,乒乓球队员们都是与万人瞩目下凯歌高奏、国旗飘扬联系在一起的。但随着呼啸而去的时间,我们敢说自己真的了解中国人与乒乓球发展的历史吗?我们或许已经拿不准自己是否能够铭记这段曲折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了。 《乒乓中国梦——走进蔡振华团队》不仅为我们拒绝遗忘提供了旁证,而且是我们放飞梦想的形象范本,作品记载的是孕育梦想、实现梦想的历程,是毅力对平庸的搏击,是超越对惰性的抗争,更是我们国家体育史上一段段不断被续写的传奇。
传奇是中国的乒乓球运动中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主题词汇。是的,中国的乒乓球事业向来没有远离世界的目光,从容国团拿回第一个冠军,到乒乓球推动中美外交,从一次次胜利,到其中的曲折反复,背后无不蕴藏着大量鲜为人知的点点滴滴。
我们从书中深切地感受到,辉煌往往是以谷底作为起点的,三十多年来中国乒乓球的业绩是由一次惨败起航。在1989年的第40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男队与瑞典男队第四次相逢于决赛场,没想到以零比五败北。蔡振华受命于危难之间,从意大利毅然返回,执教国家男队,直到创造一个个新的辉煌。这是当代乒乓史上一段蔚为艰辛的时期,属于蔡振华领军乒乓梦之队的荣耀与梦想期。这同时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全民族走向日益振兴富强的难忘时期,亚运成功、奥运举办,经济上升、人民富裕,传媒发达、文化日新,全民族积极向上、体育精神大发扬的年代。
梦想基于现实,向来是与倔强的不服输的精神相联系的。作品的书写与现实的对应是无缝的。读者阅读时能够时时置身于作家营造的氛围之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欢乐。作品的文字呈现与笔下题材的关系是密切的,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主题紧紧相贴近,是对大主题的正面反映,但其中并没有震耳欲聋的口号,没有居高临下的个人判断,而是尽力将时代精神立体地呈现出来,但时代精神的光芒是在艺术描写中逐渐透露出来的,而不是硬塞给读者的,因而能够有效地与我们的心灵律动发生关联,这是作品兼具时代气息、思想深度的重要表征。
《乒乓中国梦——走进蔡振华团队》是历时性叙事作品,但没有陷入琐碎与平铺直叙,原因是很讲究结构布局。全书从“丢杯:临危受命”写到“夺杯:拼死也要打翻身仗”,再到“保杯:捍卫巅峰荣誉”,三个部分有机联系,以28章的篇幅,从兵败多特蒙德世乒赛开篇,到2004年刘国梁接任主教练做结尾,描绘了二三十年中国乒乓球事业全景图,作家精心选取并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大量人物和事件,对时代历史文化氛围进行细致的还原,对中国人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给予深情礼赞,而这些精神无不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凝聚着全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因此,它在艺术上是细腻的、鲜活的,同样是豪迈的、有力的,焕发着蓬勃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时代需要的价值追求,是激励人们挑战自我的励志之书,是见证一段难忘历史的铭记之书,作品昭告着人们,未来就在脚下,永远延伸于一代代有志之士的不懈追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