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当下中国的精神守望与价值期许

———舆论视野里的高考作文命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11日10:1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冯骥才冯骥才

  现在我们对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讨论越来越热烈了,家长们在讨论,甚至有些看似跟高考无关的人也在思考。这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是一个启发,比较有意义。年年高考的作文的公开,引起讨论和争论,也是对全社会人生思索的一种有益的激发。这也是当代的一种高考文化,考试文化的社会化。而让全民主动地参与,去思索作文题目,实际也是思索社会人生的一些道理,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所以我把它叫一个新的考试的文化。

  确如文化学者许纪霖和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所揭示的,当下中国高考的作文题已不仅仅是对考生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考试题目的如何设立,同时蕴含了中国主流社会所希望倡导、建立和期许的一种价值文化。从今年各大媒体发表的众方解读和评判的言论中,这一脉络业已清晰,如评论家所言,这不仅符合当下国家层面倡导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也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公共文化。

  北京卷+广东卷:呼唤回望传统文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冯骥才:

  广东的高考作文题目,我觉得更像一个作家出的题目,它不完全是怀旧,是人生的各种复杂感悟,看老照片本身是对那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生命阶段的记忆,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一个珍惜,对于生命、人生、过往的收获,以及关于过去的境遇、命运的很多思考。

  年年高考的作文的公开,引起讨论和争论,也是对全社会人生思索的一种有益的激发。这也是当代的一种高考文化,考试文化的社会化。我觉得这是件好事情。文化学者、作家余世存:

  重提这个正说明家风和老规矩在生活中消失了,所以才有重提的必要,而且引起别人的重视,去思考这个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无论怎样,家风家教都是维系家人生活、亲人之间关系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规矩的话家风家教也培养不起来,家人之间没有界限,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

  对于一些人对年青一代遗忘了传统、家教家风的诟病,我想他们像一个树苗、花草一样,是在不断生长生发的。对于他们的生发我们不能去苛责他们,而是要约束我们自己。我们要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园地,包括有多少阳光、水分和营养,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如果我们本身提供得不够多,对他们的要求多也是过分的。

  作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梁鸿:

  “老规矩”这个考题,实质上是在议论传统在今天的现代社会里面到底还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命经验的方式、生命存在的方式来写“老规矩”给人的意义。这个命题一定是一个双向的问题。比如要礼貌,要长幼尊卑,这是一个社会基本的有序的表达,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尊重的表达。考生需要有一个甄别,我们怎么甄别我们的老规矩,而不是说所有的老规矩我全盘接受,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它不单单是一个文化礼俗的体现,是我们如何让“老规矩”在现代社会里面焕发出新的生机,焕发出新的适应性的一个课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

  我理解的北京卷作文题目:怎么看待“老规矩”,其实就是怎么面对传统文化。现在大家都感到有点道德滑坡,都渴求从传统文化里面吸收些精华,重新来建构我们的精神生活。从这个方面去发挥是可以的,因为老规矩里面也有做人的道理,古今都是相通的。学生可能有的比较肯定“老规矩”,但是在肯定的同时应该对“老规矩”有一个辩证的思维,当代生活有些“老规矩”要变通,不一定要完全照搬。学生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谈应该怎么面对传统文化、怎么转型,这样一个引发学生思考的作文题目是好的。北师大二附中语文教师何杰:

  北京市“老规矩”这个作文题,体现了命题人对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思考。这个题目的可贵之处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隐含在题目中。学生在思考“老规矩”时,自然会对其间涉及的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精神有所思考,也对未来的教学起到很好的作用。

  现在的学生讲求个性、自由,对各种规矩多少有些抵触,对传统的规矩已经遗忘。如何看待这些规矩重新被提起,则体现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的思考深度。

  全国I卷+上海卷+江苏卷:看当代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

  “两人过独木桥”这个题目可以有两个思路,一个是“遵守规则”,一个是“合作共赢”,两个思路都对,区别在于哪个更好。

  和“遵守规则”比起来,“合作共赢”这个思路更好。“合作共赢”更好的原因在于更有创意,可以有很大的思维空间,考生可以从一场比赛放大到两个人、两个企业、两个民族、两个国家,都可以实现“合作共赢”。

  高考作为指挥棒,现在的作文命题实际给考生提出了很多现实问题,这对学生了解社会、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很有帮助。

  文化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

  上海卷的命题,关注的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受限制和自己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由这个命题,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高中生一些真实的想法和人生观。我想这个题目,可能一般同学会去写人是自由的,但这个自由都是要受到大环境的制约的。散文家、哲学家周国平:

  江苏卷的作文“什么是不朽”,这个题目是挺好的题目,但材料引导得不够好。单纯指出“青春会不朽”,这个很肤浅,其实“不朽”是个大问题,我认为应引导学生去谈儒家的“三不朽”:立功、立言、立德。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他们对“不朽”的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我看到作文题的时候就觉得,过独木桥撞到一起竞技规则,必须有一个人掉下去,有两个孩子可以抱在一起转身通过,大家都走过去。他们在残酷的竞争世界中找到了一种双赢的解决思路,获得了人性最温暖、最积极的一条出路。我们今天要鼓励的是什么?不是规则的驯服者,而是能把规则改变得更好的创新者。在残酷的竞争面前,他们能以人性的善和光明作为最高宗旨向前走。

  文化学者、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

  今年四川卷作文题“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是一个重要价值命题,也应成为自我反省的基本尺度。好的高考作文,有时能以短暂而尖锐的刺激,弥补日常教育的缺陷。

  作家、《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

  上海卷今年的作文题目导向非常明显,在谈自由与不自由的去向,就是个人选择的自由和社会规范的不自由。个体需要在社会规范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挥个性、独特性、思想性、能动性,但是又不能过分地挑战和藐视社会的一些共同认同的基本价值。

  (本报综合搜狐教育、人民网、中新社、新华社资讯摘编)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