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不谈《红楼梦》 回归写长篇(范昕)

时隔近20年,著名作家刘心武16万字小说《飘窗》出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09日10:21 来源:文汇报 范昕

  72岁的著名作家刘心武近日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一次,他没有惊世骇俗地谈《红楼梦》,而是脚踏实地地回归小说创作,16万字的长篇写实主义小说《飘窗》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而距离他上一部长篇写实主义小说《栖凤楼》,已近20年过去了。

  《飘窗》从传统的胡同院落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鲜明地刻画了保镖、司机、小贩、黄牛、作家、白领等30多个各类人物,展现了当代人的希望、梦想、追求和他们的生存境况。日前,本报记者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采访了此番回归写实风格的刘心武。

  真实地去表现更有意义

  自刘心武写实主义代表作“三楼”系列发表至今,二三十年过去了,中国文学涌现出太多形形色色的现代流派,似乎多少让写实主义显得有些“过时”。刘心武坦言,在构思《飘窗》时,脑海中的确蹦出过两个版本,其中最开始的版本就是魔幻小说。“从我的飘窗台望出去,市井人情尽收眼底,让我浮想联翩。那五边形的飘窗仿佛有一种魔力,我真的飘了出去,到了魔幻世界,被一长臂巨人抱住。他的肚脐巨大,能喷水;头发竖立,像火焰一样飘动。在那个魔幻世界里也有贪婪,也有暴力。”他承认,“当下魔幻写法比较流行,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挥作家的想象力,不必依赖生活积累。”

  然而,刘心武最终写作《飘窗》时选择放弃魔幻版本,回归以往的写实主义,而这则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透过飘窗,我深入生活,观察社会人生,脑海中有一个繁杂的‘人物库’,形象都十分饱满。当然,我接触社会上的一些人并不都是出于为写小说积累素材的功利目的,和一些平民朋友的交往使我获得了地气滋养。我想,还是真实地去表现他们,更有意义。写实主义需要的想象力必须从实际存在的素材出发,因此,在这部小说中,不但人物有原型,空间也有原型,乃至一些情景、一些道具、一些话语,也都有原型。我对人物的了解,一种是深入接触,比如顺顺的原型;一种是多次个别交谈,比如庞奇的原型;一些是在社会活动中看到;也有某些角色是别人讲给我听的。”

  就连刻画《飘窗》中的主人公——薛去疾,刘心武也给了他热爱现实主义文学名著、没读过乔伊斯和马尔克斯的设定。不过,这倒不是刘心武本人的阅读偏好。“在写作《飘窗》时,我受到很多外国文学作品的影响,比如陀斯妥耶夫斯基对清白灵魂的无情拷问、美国海明威叙述上的克制、美国丹·布朗的悬念设置、南非库切的人性探索……”

  好作品是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提及近年来自己的名字总与《红楼梦》研究联系在一起、总有人说自己“不务正业”,刘心武有些哭笑不得。“我的‘正业’是什么?我早就不是专业作家,没有写作任务、不用报计划、更不用自己驱赶自己,就是赋闲、退休、自己过活。”“我的写作一直是种‘四棵树’,即‘小说树’、‘散文随笔树’、‘建筑评论树’、‘《红楼梦》研究树’。只是因为在《红楼梦》研究方面,由于上了央视《百家讲坛》、相关书籍畅销,响动大,把另三棵树的果实遮蔽了。”

  在刘心武看来,好的作品不仅仅归功于作者,还得仰仗读者,阅读与创作可以相互滋养。“我研究《红楼梦》,正是为了向母语经典汲取写作营养,以便更好地写小说。我对《红楼梦》的研究心得,其实浸润在了《飘窗》的文本中。”比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写妙玉饮茶那段情节,仅用1500多字,通过妙玉几次开口说话,就让这个人物活跳起来,性格跃然纸上。刘心武说,这类技巧自己就在创作《飘窗》时悄悄学了去,尽量使叙述简约而生动,有时基本上通过对话就把人物勾勒了出来。

  至于小说究竟该如何阅读、是否担心读者会像自己解读《红楼梦》那样解读《飘窗》,刘心武给出的回答是:“我尊重读者对《飘窗》的任何解读。根据‘接受美学’,一个好的作品其实是作者和读者共同来完成的。阅读本就是很私人化的事情。”面对不少读者的疑问,《飘窗》结尾薛去疾为了生计忍辱向麻爷下跪,令受薛文学启蒙的庞奇深感失望,这是否寄托了作者的某种失望?刘心武坦言,这是小说留给读者的悬念。在《飘窗》中,刘心武刻意选择了中性的角度,人物都充满了矛盾。“作为作者,我不认为自己是万能的,我只是叙述者,‘我看见,我知道’,因为这些生命都是有自己的道理。相比之前的小说创作,这是一个新的进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