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说说赵若凡的诗(王晓)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09日09:19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晓

  评述一个12岁孩子写的诗是困难的。我怀疑,我们这些受过系统教育,在孩童面前感觉良好的成年人,是否真的有能力辨识他们的感受——哪些是真实的、富于创造性的,哪些是因为我们的训诫而变形的,平稳的、规则方圆的。尤其是,当孩童们过早地运用成人的表述方式申说自己的时候,这种评述就变得尤其困难。这是我读赵若凡的诗时获得的认识。

  比如这首《门口(一)》:我在这里/楼下/是喧闹的人声//甬道的尽头/闪烁着暗黄光芒/脱离死亡轨道//白色墙上/不知何时已被粉刷/遮掩了曾经粗暴的字迹//在窗旁/有一缕光斜射/不知到底是指引/还是迷茫//我拿起跳绳/漾起波浪/穿过虚伪的墙

  一个12岁的孩子写出这样成熟的诗,实在令人吃惊。作者轻易制造了一个场景,有如一幅写实风格的油画:几近封闭的走廊一隅,阳光带着楼下的喧闹声斜射进来,有脏乱记忆的白色墙,一个女孩儿独自跳绳。这应该是下午稍晚一点的时间,一瞬的定格;画面的冷色调多一点,偏凝重,好像很安静。很安静?这只是我们看到的情景,而作者却接连使用令人紧张的语句,不断提示我们“我在这里”,内心充满了某种不平:“脱离死亡的轨道”“遮掩了曾经粗暴的字迹”“不知到底是指引/还是迷茫”“穿过虚伪的墙”……尽管有脱离、有遮掩、有穿过,但沉重的信息依然传达了出来。这里,我们或者可以说,这个孩子的用词过于极端、过于显露,但请注意,这也许就是这个孩子“在这里”的真实感受。有可能不成熟,但却是真实的。结合现实情景,我们的孩子确实被“安排”得太多了。我们说他们是待放的鲜花,却按照自己的期望栽培他们,我们真的注意到他们内心的需求了吗?

  我偏好这首《门口(一)》,首先是因为这个小作者能够成熟地运用诗歌的形式——不是简单的流水账似的记述,而是通过有效的形象捕捉,充满自信的跳跃式语句,仿佛早期戏剧的独白,朗朗上口间,观众就被引到作者布下的情境之中。

  此外,作者对于自己内心感受的忠诚,便是真正入门的标志。有许多人苛求艺术体式的规范,技巧固然重要,但技巧首先应该从属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表述自己的真情实感,尤其对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坚守这点至为关键。

  事实上,我还读过赵若凡的其他一些诗,有新诗、有旧体。她的诗,尤其是旧体,不是一脉阳光的——我们多么希望并习惯一个孩子的诗满溢着昂扬的情绪啊——昂扬的主题大多沉潜于凝重的形象里,有些甚至埋藏于低沉的情境之下。初始,我以为这是作者深受阅读的影响,赵若凡有着大量古诗词的诵读经历,而我们的古诗词,尽管辉煌迷人,毕竟也还有太多老成的意味。几首连读下来,渐渐发现,事情并非完全如此。其实赵若凡也有其他的爱好,而如此迷恋诗歌创作,是因为这种形式更适于她急于表达的东西,这个急于被表达的东西,就是成长的烦恼。

  当然,赵若凡迷恋诗歌创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诗歌这种形式与她的天性非常吻合。她的诗歌有些比较稚嫩,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她与生俱来的良好语感。

  赵若凡的诗集《风般飘过》已经出版,这不单是一个孩子写的诗歌,它还反映了一代孩子真实的心理状况,而这,恰恰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对于同代孩子而言,这些诗歌更接近他们的生活和语言习惯,也因此更加亲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