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温暖感伤的回家路(冯静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06日10:5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冯静芳

  提到抗战题材,脑海中似乎总会浮现出那几种对应的模式,多少有些审美疲劳。而海飞的最新长篇小说《回家》(浙江文艺出版社)却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种“新”并不是因为作者讲述了一个多么曲折离奇的故事,也并不是因为其中的人物矛盾冲突甚为激烈。恰恰相反,这种“新”,正是在于其淡淡讲述、缓缓铺陈的节奏,在于其生活化的略显平淡的情节,在于其从头至尾不断强调,并且毫无意外以此结束的“回家”主题。因为这些才是最贴近现实,最容易让读者理解并引起共鸣的。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的《塞下曲》。千百年来,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征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回家的梦想始终是一样的。这个梦想温暖着人,鼓舞着人,却又时时会透露出感伤,既因为回家不易,更因为尚无宁日,谈何有家?

  小说开始于1941年冬天,新四军和国民党军在虎扑岭与日军展开的一场恶战。幸存下来的三十几名士兵流落到宁波鄞州四明山抗日根据地一个小镇的祠堂里养伤。新四军和国民党军的士兵们忍受着饥饿和伤痛的折磨,虽然也有矛盾和冲突,但他们每个人都怀揣着回家的梦想。而一支日军先头部队却正在集结并且迅速通过鄞州。一台突然恢复信号的步话器向即将踏上回家之路的士兵们布置了阻击任务。这些醒着睡着都记挂着回家的人,在这个紧要关口将作何抉择?毫无意外,所有的人都卷入了那场无法逃避的战事。三十几名中国士兵联合起来,和当地民众一起,重新拿起武器保家卫国。在经历了残酷且死伤惨重的战斗之后,新四军队长陈岭北幸存下来,他终于带着幸存的几个士兵和追随他们队伍的普通百姓一路“回家”,前往新四军驻地,完成了押送日军俘虏的任务。

  在书中,作者刻意为那个富有奉献精神,为陈家付出了一切的嫂子取了“棉花”这个名字,因为“棉花”是一个多么温暖、柔软,多么让人有安全感的意象啊,就像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的传统妇女一样。正是有这些人的存在,“家”才超越了单纯的冷冰冰的建筑物的概念,有了温度,有了表情,有了让人期待和向往的意义。

  合上书页,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交织在一起:出身裁缝的新四军队长陈岭北,一心想为黄家留后的国军连长黄灿灿,怀着孩子的团长夫人柳春芽,最终投奔新四军的日军俘虏香河正男,视相机为武器的战地记者高月保,被拉壮丁来到中国的日军中队长船头正治……他们的命运就如封面上那些有质感的纹路,交织在一起,让人无法简单地勾勒,但是再怎么复杂交错,清晰的始终是那两个鲜红又有些斑驳的大字:回家。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