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应该有一部前门史(解玺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05日10:42 来源:北京日报 解玺璋

  在北京住得久了,没有不知道大前门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还在前门外石头胡同住过几年,跟前门楼子也算是老相识了,这一带的故事和传说知道的不算少。即使是这样,当我读了张勇的《大前门——聊聊过往那些事儿》之后,仍然感到很惊讶,觉得大开眼界。

  北京城门多,“内九外七皇城四”,就数前门的地位最特殊。除了它,还有谁敢在名字前头加个“大”字?老百姓管它叫“大前门”,而它的“学名”,其实应该叫“正阳门”。按照老北京“八臂哪吒城”的传说,正阳门就是哪吒的头。神话或不足信,但明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建北京城,则确有其事。元大都的南垣原有三座城门,正中间的叫作“丽正门”。明正统年间,修建内城九门城楼,南垣正中的这座门,才改叫正阳门。

  正阳门叫了将近六百年,它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南段,它的正北,就是壁垒森严的皇城。明清两朝皇帝到天坛祭天,到先农坛行藉田礼,都要从这里经过。城外正南笔直一条大道,即前门大街,东西两侧布满了百年以上的商家老字号。到清乾隆年间,这里已经相当繁华,酒肆、茶楼、戏园、饭庄、旅店、妓院,应有尽有,银楼、缎号、药铺、茶庄、鞋帽店、酱菜园,也来争奇斗艳。更有大栅栏和鲜鱼口一西一东两条街,以及周边的煤市街、打磨厂、粮食店街、廊房头条二条、杨梅竹斜街、铁树斜街、樱桃斜街等街巷,把这一带装点成北京人气最旺的商业中心。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虽几经兴衰,与其繁荣昌盛时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北京人逛街购物还是会奔前门大栅栏。当时我家就住在附近,晚上十点前后,街上仍是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一派热闹景象。前几年听说前门大街和周边地区都拆旧建新了,特意跑去看了看,结果很失望。

  值得欣慰的是,前门大街往日的繁华和多姿多彩的历史,被张勇保存在他的书中。他从五个方面记录了当年的盛况,分别是:老字号、梨园、会馆、名人和青楼。他的这种安排,如果说是对这一地区的文化定位或文化想象的话,也是相当准确的。诚然,北京文化不是单一文化,而是复合文化,其中至少包含了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三种文化元素。而前门地区在文化地理上的特殊地位,恰恰使得它成为多种文化元素交融荟萃的地方。毫无疑问,它的基本面是商业文化,戏曲和曲艺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构成并承担它的文化主体正是城市市民阶层,但是,宫廷文化和士大夫文化对它的影响和渗透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老字号、梨园、青楼这些文化活动场所,不难发现属于宫廷文化或士大夫文化的因素。尤其是晚清、民国以来,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更丰富了它的内涵,为它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其实,我一直有一种期待,像大前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遗存,是配得上一部史传的(如果有人能写一部“天安门史”将更加精彩),换句话说,为大前门这位历史老人作一部传记,记录下它的一生,相当于半部北京史,应该是很有意义,也是很有意思的。张勇先生为写《大前门——聊聊过往那些事儿》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并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事实上已为撰写“前门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宁肯相信,这部书就是未来“大前门传”的序幕和雏形,所需只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我对张君寄予的一种希望。

  《大前门——聊聊过往那些事儿》张勇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