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无愁河”流出一条小说新河道(周南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05日10:35 来源:北京日报 周南焱
    90岁高龄的黄永玉在家中写作。李辉 摄 90岁高龄的黄永玉在家中写作。李辉 摄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平装封面图。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平装封面图。
    黄永玉绘制的小说插图。 黄永玉绘制的小说插图。

  黄永玉以绘画闻名于世,画名太盛,以至于掩盖了文名。但他更青睐文学创作,曾经不止一次说:“文学在我的生活里面是排在第一的。”这位90岁的老人近几年一直在写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小说第一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上、中、下)已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而第二部正在《收获》杂志上连载。

  以如此高龄埋首创作长篇小说,中国文学史上未曾见过,世界文学史上也没听说过,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这部奇特的小说,自连载以来就争议不断,爱不释手者有之,弃之一旁者有之,还引起众多文学批评家和作家的解读。这也让人对这部小说产生好奇,究竟是一部怎样的长篇,它是否辟出了当代长篇小说的一条新河道。

  杂志连载逼黄永玉续写长篇

  黄永玉虽然是画家,但从小就喜欢文学。沈从文是他的表叔,连“黄永玉”这个笔名也是沈从文起的。黄永玉自述:“文学在我的生活中排在第一,第二是雕塑,第三是木刻,第四才是绘画。为什么我喜欢文学、雕塑,把绘画摆在后头呢?因为绘画可以养活前面三样行当。”

  著名文史作家李辉与黄永玉是忘年交,说起黄永玉的文学创作如数家珍。早在上世纪40年代,二十出头的黄永玉就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后来在香港写过电影剧本,50年代回内地后才以美术创作为主,但文学创作并没有终止。上世纪80年代,黄永玉出版过多部诗集,1982年还获得过中国作协首届全国诗歌大奖。李辉说,黄永玉的记忆力、知识结构、文字美感,经过历史积淀,为写这样一部长篇小说做了最好的准备。

  创作《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也绝非是黄永玉突然雅兴大发,而是一波三折。上世纪40年代,他就想动笔写一部有关故乡湘西凤凰的长篇小说,但没能进行下去。近半个世纪之后,1990年的一天,黄永玉坐在香港家里的书桌前,用钢笔在纸上第一次写下标题: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并在下面加一副题:一部漫长的散文。“我看过这个稿子,当时只写了几千字就放弃了。散文这种写法容易拘泥于现实,不能把故乡写透,也不能把人物关系写透。”李辉说,黄永玉显然不满足于散文这种形式,就尝试创作小说。

  上世纪90年代初,黄永玉写成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最初部分,约十几万字,先是印给朋友们看,后在《芙蓉》杂志上发表。小说核心主人公序子(狗狗),即是黄永玉的原型。然而,恰值该刊物改变办刊方向,小说没能继续连载。这一拖又是近十年。李辉读过小说的最初部分,一直觉得不写下去太遗憾,就不断鼓动黄永玉续写小说。“黄先生的身体好,记忆也好,能写下去。但他说希望找个杂志连载,这样就会逼着他写。”李辉说,自己就找到《收获》杂志,把小说最初部分给他们看,编辑部很喜欢这个小说,就决定放在杂志上连载。

  从2009年第一期起,《收获》(双月刊)开始连载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每期两万多字,至今还在连载。当时,黄永玉已经85岁,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写,还要画插图。他的习惯是上午写作,下午画画,晚上看电视、看书。“每星期我都要去黄先生家两次,每次都要催稿。他用钢笔手写,写完还要改,有时要改四五次。很顺的时候,一天写一两千字,有时也会卡壳好几天,他就做些其他事情,等有想法了再接着写。”李辉说,自己把手稿整理出来,黄永玉再反复校对,其中有些方言、典故还要注释,之后再寄给《收获》。最近一期因黄永玉身体小恙,稿子只有一万多字。

  “年轻人写小说,一次性完成。黄先生这样的年龄,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只能用连载。”李辉赞叹,虽然小说中断了十几年,但黄永玉续得很好,而且后面越写越好,语言也很有感觉,历史记忆清晰,故乡的风土人情、民国社会的氛围,小说里面都有体现。他笑道,“黄永玉的记忆力惊人,肯定算是‘超强大脑’;语言天分也很惊人,小说里各种方言运用得十分地道,超出一般作家的语言能力。”

  打破常规的

  慢节奏引来非议

  《收获》杂志连续五年连载一部长篇小说,此前从未有过,即便放眼当下国内文学期刊,也看不到同类现象。虽然版位从当初的开头,放到了如今的最后,但每期杂志登载《无愁河》,雷打不动。这也引起了两极分化的非议,有的读者每期盼着《无愁河》,有的读者宣布一天不停止连载《无愁河》就一天不订《收获》。

  在《收获》博客的留言里,不少读者抱怨《无愁河》的连载没完没了。“建议黄永玉的狗狗尽快长大,别看了一期又一期,还是狗狗长狗狗短的,多没劲呀!”“《无愁河》最大的缺点是太没有长篇的那种节奏感!整个故事一点没有吸引人的地方,情节推动也缺少张力。《收获》杂志的大编辑们,不知为何要顽固地登这种东西?”这些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网友留言。在不少人看来,小说的情节推进太慢,开头十几万字才写到狗狗四岁,似乎可以无限写下去。

  较典型的是今年3月份,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公布提名,黄永玉入围“年度杰出作家”,引起著名作家方方的质疑。“是因为年龄老吗?还是画出名?年龄老可以励志,画出名可以赚钱。至于年度作家?很疑惑。”方方在微博上质疑。她还爽朗表态,“外地有些评论家对黄永玉的评价很高,但我觉得从文本上看,他实在算不上一流作家,比较业余,作品的原创性也不足。”最终,黄永玉没能获奖。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方方不改看法,快言快语:“我看了小说的一部分,觉得太长、太啰嗦,个人不喜欢慢慢道来的风格。”她很钦佩黄永玉如此高龄还在写长篇,写得也不差,但只是一个老人在慢慢写,小说形式或内容没有突破。方方觉得“年度杰出作家”的作品要有所突破,要有社会影响力,但《无愁河》没到那个份儿上。相比之下,她认为去年余华、阎连科的小说都不错,影响力也更大。

  谈及《无愁河》打破常规的连载,方方觉得《收获》编辑部肯定偏爱这部小说,这也无可厚非。“只要编辑部认为它是好作品,愿意发就行,不用在乎我们喜欢不喜欢。杂志没必要讨好所有人,应该支持这种有个性追求的办刊风格。”她坦率地说,无论是作品还是杂志,都要允许探索。

  “我们鼓励黄先生写下去,他写的这种文体,我们定位为长篇小说。说好说坏的声音,截然相反,是近些年来争议最大的小说。”《收获》副主编程永新解释,网友批评的声音很大,但作家王安忆等人就很喜欢,喜欢的读者其实也不少,大家可以心平气和地讨论。《收获》编辑部主任叶开也表示,杂志编辑部高度肯定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只有个别年轻编辑有不同意见。

  对于批评《无愁河》拖沓的声音,李辉的意见完全相反。“自传体长篇小说未必要节奏快,文无定法。现在是一个快餐消费时代,我们习惯一次性读完小说,不会静下来读一个作品。”他还介绍,像这样的小说连载方式,在民国时期一直是报刊的一大特点。《无愁河》的写作过程与发表形态,其实有历史传承,只是我们已经不习惯了。他动情地说,“今天太快的东西太多了,《无愁河》恰恰是让人适应一种慢节奏的阅读,让人的情感思维更丰富。它像一条河流,有快有慢,对人心、对万物都有滋养。”

  冲击当下长篇小说僵化概念

  《无愁河》第一部《朱雀城》洋洋洒洒80多万字,所写的仅是1926年至1937年间,即黄永玉两岁到13岁之间的故乡风物、童年见闻。黄永玉正在创作的《无愁河》第二部将聚焦八年抗战时期,而构想中的第三部将书写1946年之后的经历。

  在叶开看来,《无愁河》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可替代的杰作。“黄先生在语言上极有天赋,用古雅又活泼的语言,如同泉水一般,展开广阔丰富的二十世纪历史生态,具有极独特的价值。小说不仅写到凤凰城的一草一木,甚至一顿饭的做法,栩栩如生,宛如在眼前。”他啧啧称赞,小说的每一段都可以读下去,达到当前作家无法匹及的境界。

  叶开直言不讳,一些读者、作家批评《无愁河》,是因为他们对小说有定见,如情节应该紧凑,要有故事结构,把小说等同于故事性,养成了一种阅读的恶趣味。在这种趣味的支配下,他们对《无愁河》这种散文化的写法就难以接受。“《无愁河》有强烈的自传性,不属于一般小说的概念,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散文化的笔法,多彩的人物对话,拓展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文学和小说的认识,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青年文学批评家杨庆祥起初也以为《无愁河》就是一个画家回忆录,持怀疑态度,但一读之下却惊喜不已。“黄先生的写作特别放松,对人性、历史有很深的认识。他写的其实不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史,而是一幅民国史的画卷,是现代史的活化石。”杨庆祥惊叹,《无愁河》不是宏大叙事,不只有冰冷的历史意志,而是呈现历史另外的面貌,有生命的体温,也有百感交集。

  在杨庆祥眼里,黄永玉虽然年届九十,但作品体现出旺盛的创造力。他在文学史上是另类,无法与当代中国作家归为一类。“《无愁河》对当下僵化的长篇小说概念是个冲击,很多年轻作家太专业化,小说概念太陈旧,反而是黄永玉这样的老人提供了新东西。”

  以小说驰名文坛的作家韩少功,对《无愁河》也有自己的感受。“在中国的艺术界,黄先生从来就是一朵奇葩,他在文学上同样是奇葩另类。我读完这个小说后,特别惊讶的是他写作的姿态——天马行空,无法无天,撒手撒脚,他完全不管任何文学的定规,这样的东西完全就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他认为,没法用传统的小说技法来衡量黄永玉的小说。

  “《无愁河》是散文化的风格,看起来非常随意,但不随便。书中的内容非常真实、自然,并非刻意设计。”评论家解玺璋说,黄永玉的这种小说没法学,他的人生阅历、内心的艺术感觉,都是别人没法学也没法写的。实际上,黄永玉、王世襄等人属于最后一代传统文人,他们传承了传统写作风格、生活方式,后人没法去模仿。但这一代老派文人的写作,长期以来就被主流文坛边缘化,作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会争取活到把自传写完。一个老头,到了90岁,脸上、全身都是青苔时才出这本书,又是喜剧又是悲剧。”目前,黄永玉正集中精力写主人公狗狗的“抗日战争八年”。至于剩下的内容,黄永玉不知道自己要写多少字,也不知道要写到什么时候,写到哪里算到哪里。

  虽有诸多争议,《收获》仍然继续连载《无愁河》。程永新坦言:“黄老这种写作跨度很大,是一个写大时代的作品。只要黄老愿意写,我们就发表下去。”李辉也动情地说,黄永玉一生都想写这个作品,积累的一切都流入《无愁河》,不为名也不为利,也不是去文坛抢一个什么位子。他觉得,《无愁河》 的价值会随着时间慢慢凸现出来。

  作品介绍

  一部民国湘西百科全书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计划写作三部。第一部《朱雀城》分上、中、下,共80多万字,刚结集出版。现进行第二部“八年抗战时期”的创作,已写了20多万字。《朱雀城》是一部以1937年为下限的湘西百科全书,三教九流,士农工商,耆绅教员、地痞乞丐、猎人匠作、主妇丫鬟,婚丧嫁娶、四时风习,应有尽有,跃然纸上。

  黄永玉一笔一笔精雕细刻,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朱雀城,它的社会组成的各个侧面,它所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生活在其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种种欢乐与悲苦、呼吸与悸动,构成一座古城的勃勃生机。

  《无愁河》叙述非常细密,充实着日常的人、事、物。黄永玉写朱雀城,譬如写一条街道,他要一家铺子挨着一家铺子写过来,生怕漏掉什么;写完这条街道,接着又写另一条街道。再譬如说他写吃,写了一次又一次,从准备材料写起,写制作,写吃的过程、感觉,写吃的环境和氛围,当然还有吃的人。小说拒绝一切过度开采的成语和俗语,用充满趣味的方言,典雅的古诗词品评,色泽温润的民国遗风遗调和粗话野话市井大白话,混合成一条语言的河流。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刘稚因为编书,跟黄永玉联系颇多。她说编辑有意见,黄永玉会耐心倾听,如小说里有很多议论,编辑认为有些议论把叙事打断了,他听了觉得挺好就删掉,对写作非常认真。第一部《朱雀城》首印三万册,人文社很有信心,觉得是一部不可替代的奇书,会是一部长销书。

  黄永玉谈创作

  这不是账单,是诗

  ——我写得很慢,因为我是老老实实地写,没有随意删改,我要把所经历的每个时代与社会的各个侧面勾勒出来。一些年代久远的事就让笔触随着记忆逶迤而行,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要写多长。

  ——我从各个方面来写它,尽量不要落下什么东西。至于做历史的归纳,那让读者去研究考虑,或者来批评它。我自己有各种各样的眷恋,包括爱它,包括伤心,包括一些怀念,包括一些追悼,包括有很多甜蜜的东西。我把这个小说送给我的表妹,我给她提了几句话,我说凤凰是一个温馨的故土,包括很多复杂的感情,尤其是老年人回忆当年的那些东西。

  ——我感到周围有朋友在等着看我,有沈从文,有萧乾在盯着我,我们仿佛要对对口径。我每写一章,就在想,要是他们看的时候会怎么想?如果他们在的话,哪怕只有一个人在,比如,如果萧乾还活着,我估计他看了肯定开心得不得了。表叔如果看到了,他会在旁边写注,注的内容可能比我写的还要多。

  ——请不要嫌我啰嗦,不能不写,这不是账单,是诗,像诗那样读下去好了。有的诗才真像账单。

  记者观察

  好小说有容乃大

  一部文学或影视作品,问世之后,一部分人极喜欢,另一部分人极抵触,倘若该作品并非假冒伪劣,那么它一定多少冒犯了抵触者的审美情趣。杰出的文艺作品,往往会冒犯众人习惯性的趣味,从而体现它的卓异之处。平庸或媚俗的作品,以迎合为目标,从来不会冒犯大众的胃口。黄永玉自称:“我唯一的妙处就是从来突破那点框框,文学上也好,画画也好,但是我的胆子小,我一边画,一边突破框框,我不张扬。”试图突破框框的创作,很可能会触犯流行的趣味。

  《无愁河》或许好就好在破除了当下小说的陈框旧矩。今天流行的小说观念,其实是从欧洲舶来的,尤其是现实主义的小说观念更是如此。长篇小说似乎总要有典型人物、戏剧性情节之类,不符此类标准就不能算作小说。当代中国长篇小说还常被时事政治或历史教科书牵着鼻子走,总想着反映国家民族、历史政治之类的宏大命题,结果小说本身就弄得脸谱化、概念化。而商业畅销小说盛行,故事类型化小说受到青睐,似乎不讲曲折拐弯的故事就不能算是小说。然而,这些框框有点像画地为牢。

  欧洲小说跟西洋绘画有相似点,特别是现实主义小说,讲究焦点透视法,习惯用典型人物去贯穿整个故事。而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散点画法,传统小说也是这样,有多个焦点,人物、风景一路迎面而来。《无愁河》更像是《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传统长幅中国画卷,可以随便欣赏某个片断,可以不从头读到尾,信马由缰,感受到的是大自在。然而,由于西方小说艺术观念的盛行,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之处反而让大家感到陌生,感到不适应了。

  长篇小说要有大容量,不必用各种框框来束缚,天地日月、山川河流、人物事体、草木虫鱼,都可以包纳进来,呈现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无愁河》放弃了那些雄心壮志,也没有写作提纲,不拘一格,自由自在写来,犹如一条小河逐渐交汇成大河,各种芜杂都卷入进来,体现的是有容乃大。相比之下,今天流行的长篇小说,往往沉溺于个人情感和经历小世界,倒真的成了“小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