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他视觉下的历史(林月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05日09:54 来源:海南日报 林月白
重庆出版社 2014年4月重庆出版社 2014年4月
  [ 日] 杉山正明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6月  [ 日] 杉山正明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6月

  相对于国家历史的正史书写,也还有不同的历史学者参与其间。比如对中国历史的关注,不仅仅是中国学者自己的事,因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自然会有不同国家的学者参与书写。如何更客观地看待这种潮流,其所反映的是文化大国在面对不同的历史叙述时的心态是微妙的,正如同历史细节上的闪光点。他视觉下的历史,或许能有助于我们读懂历史上的种种变迁。

  ■ 林月白

  历史到底是该怎样书写?美国汉学家史景迁认为,要用独立思考的方法看历史。那么何为独立思考呢?在面对一段历史时,不同的学者可能因占有的史料或识见的差异,对历史也会有不同的见解。

  杉山正明所写的忽必烈

  对忽必烈的态度,其所反映的是我们对元朝的解读相关。日本学者杉山正明运用大量的国外史料细致分析元朝的种种,对忽必烈的评价几乎异于国内的评判。

  “蒙古铁蹄的肆虐”、“残暴的鞑靼人”,这类对公元13世纪蒙古扩张的描述,不光我们耳熟能详,在俄罗斯人、伊朗人的教科书里也屡见不鲜。杉山正明在书的一开始就为蒙古人翻了案,他指出,“蒙古血腥大征服”是一种错误的印象,蒙古人的到来几乎没有给中国造成多么大的打击,中亚也并不是因为蒙古人的破坏而“低落”的,而当时俄罗斯离文明还很远,莫斯科不过是个小小的城镇,直到蒙古人来临前,除了连结北方波罗的海与南方黑海的通商、交易以外,土地几乎都为其他的周边世界所忽略,所以俄罗斯不如说是借由受蒙古人的支配,被编入了世界帝国梦的经济、文化、流通体系中,在蒙古人势力的背景之下缓缓地增强了权力,才成就了后来的帝国。

  忽必烈一方面将草原军事力量的优势加以保持,一方面又部分导入中华帝国的行政模式,以中华世界作为财富的根源来管理,利用穆斯林的商业网,创造出国家主导的超大型通商、流通,建设一个打破各地关税壁垒、由政府保护贸易安全、各地度量衡标准化的大蒙古国,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欧亚大贸易圈,让草原起家的蒙古成了海陆帝国,也让欧亚大陆首度具备世界史的意义。

  帝国的回忆

  晚清时期,对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变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它的睿智变革,就不可能带来中国的现代化。2007年,《帝国的回忆》亮相,这是《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迄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尤为珍贵的是,《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近期,英国的《泰晤士报》在1901—1911年发表的关于清末改革的一系列报道,也以《帝国的回忆》为名结集。是书以《泰晤士报》的视角,再现了清王朝最后十余年的内政与外交。这不同的国外媒体的报道,与国内的历史叙述有着些许差异,但正是这种视觉上的变化让我们读到历史的幽微之处。

  对晚清的历史评价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一个富有挑战的课题,其中的历史人物在今天多次被重新评价,把袁世凯、李鸿章等都还原成一个个处在历史中的个体,而不是简化或给以神话。如此的评价与历史的定论不同,但我们考察历史上的种种,并非是依赖于宏大叙事,而是将其还原到历史的现场,如此才能更清楚地看晚清的真相。

  中国史的书写

  十卷本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在近期的出版,无疑引起了历史学者、爱好者的兴趣,中国历史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有二十四史,在历史课本中也多有详细叙述,但考察历史中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变迁,不是简单的列表或数据就能接近的问题。在谈到历史变革时,我们也时常会用裂变来形容。对中国历史的书写除了朝代更替之外,还牵涉到与世界文明的进程是否同步的问题。而通过历史的纵横比较,或许才能找到中国历史的坐标。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作品,每卷都由该历史时段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撰写,包括宫本一夫、平势隆郎、鹤间和幸、金文京等。日本学者有大学者为大众著书的传统,因此这既是一套大众读本,又兼具现有知识边界的学术前沿性。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也呈现出一些特别的意义,如第四卷《三国志的世界:后汉 三国时代》作者是集中、日、韩三国文化背景于一体的专家,他把三国的历史与大家熟悉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比较着叙述历史的真实,并将三国历史放到整个东亚史中去解读。

  对此,学者易中天认为,外国人写中国的历史,往往能站在全球的视野去写,这是中国学者缺乏的,但是他们也有缺点,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是中国人,没有那种亲近感。不过,相对于国内历史学者的书写常常拘泥于历史定论,无法在历史的深度和广博上有所突破。如此也就注定了历史书写的单一性。如果以此来解释“复杂的历史”势必会只反映其中的一面,无法做到还原历史真相的可能。这或许正如中华书局资深编辑徐卫东所言:“其实我们也有那种名家领衔、顾问,很多高校老师参与的套书,但写得比较平庸,效果不够好。” 

  他视觉下的历史,在更宽泛的意义上是,让历史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上去。当历史去除遮蔽、有了纵横的比较,就比较容易看清一些事件在历史中的影响和作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