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乡村教育鲜活的精神标本(丁晓原)

——读王一梅新作《一片小树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03日11:02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丁晓原
   《一片小树林》  王一梅著  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    《一片小树林》  王一梅著  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

  大不同于王一梅此前的创作,《一片小树林》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不是童话,这是真的!”

  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以前一直游刃有余地在动物世界里奇特地想象,在童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以《书本里的蚂蚁》《有爱心的小蓝鸟》《鼹鼠的月亮河》《手绢送给小野兔》等作品,醒目地标立了她在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方阵中的位置。而《一片小树林》是王一梅第一部长篇纪实儿童文学作品,在我看来,这是一次有意义的落地的写作,作者的写作由想象回到了纪实。这一纪实并不是现实的报告,作者是以一种“闪回”的方式,采用朝花夕拾的“忆语”,提取出了过往生活中富有意义的存在。

  《一片小树林》所写的,并不是鲁迅所说的引起他“思乡的蛊惑”的“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而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所乡村小学的美好故事。南京浦口五里村小学(后更名为行知小学)是中国最美的乡村小学,校长杨瑞清是中国最美的村小校长。王一梅之所以选取八十年代乡村教师的故事叙写,是因为她“一路走来,深深怀念的,依然是最美好的、最纯粹的八十年代”;而且和杨瑞清一样,“我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师范生”,杨瑞清始终在乡村的角落放眼世界,洞察内心,梦想飞扬。作者将杨瑞清作为主角,不是看重他现在身上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师德标兵这些光环,而是深悟到了人物作为乡村教育理想主义者的实践模式和精神形象所蕴含的重要价值。《一片小树林》提供了一个关于乡村教育的鲜活的精神标本。作者通过故事,塑造理想中的乡村教师的美好形象。杨瑞清是个“大男孩式的”校长,毕业于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他放弃留在城市发展,志愿到五里村小学教书,“我要去最偏僻、最困难的地方。可是,这里好像条件还不错。”他还辞去许多人羡慕的团县委副书记的职务,回乡扎根。他牢记陶行知“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的话。《一片小树林》摄取就是杨瑞清“人生大事”中最有创意、最有滋味的场景。杨瑞清和讲故事的陈天龙老师、永远住在学校的刘奶奶等,用真挚而执着的爱,带给学生“希望的、温暖的生活”,营造属于他们的快乐校园。

  《一片小树林》是一部好看的纪实类儿童文学作品。言其好看,不只是因为作品叙写了杨瑞清,还在于作者为读者叙述了一个好的故事。王一梅说,在这之前,我从未采访过任何人,只是穿越时空编织我的童话。作者舍得花时间深入采访,通过采访进入杨瑞清曾经的生活,单是浦口日记,她就写了四万多字。

  深入的采访获得了关于人物的林林总总,作者又设置了具有表现力的故事细节。杨瑞清爱学生,给每一个孩子发了手帕;他学着农民的土方法,拿着一些竹叶,烧了,竹叶成了竹叶灰,把竹叶灰抹在被蚂蝗叮了的学生的腿肚子上;他推行“赏识教育”,废除留级制,以“美国思想家艾默生认为,杂草是人们尚未发现优点的植物”统一同事的认识。

  在他的小学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得以落实,“种树、种菜、种藤蔓,这一切都成了五里村小学上的课”;“养鸡、养鸭、养野猪,这一切也都成了五里村小学上的课。”校长的眼睛发出温和的亮光,学生朱大洲背不出课文,有老师让他到教室外站立。冬天,北风,他蹲在地上画画,画小河、水稻田、教室,还有指手画脚的胖胖的女教师。杨瑞清见了,把朱大洲喊到办公室,拿出纸和笔,不是写检查书,而是说:“送给你!这是纸!这是绿色的蜡笔,你可以在白纸上画画,稻田里的秧苗可以用这个绿色画”,“女老师、女同学你要画得好看一些”,“把我画得老一些,这样更像校长”。正是这一系列细节将“大男孩式”的校长表现得十分富有质感。

  有评论认为,王一梅的儿童文学能“以轻写重”,我深以为然。此前的童话是这样,这篇作品亦然。在杨瑞清和王一梅的理想中,村小是孩子童年的乐园、人生的故园,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曾经的乐园都到哪里去了?在现在的语境中阅读《一片小树林》就有了童话的意味。这种意味不是有些重么?从这一点说来,该书是反思我们现在教育的一面镜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