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谷立立)

——读《佩里戈尔的媒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6月03日11:00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谷立立
 《佩里戈尔的媒人》  [英]朱莉娅·斯图亚特著  高勤芳译  北京世纪文景公司出版 《佩里戈尔的媒人》  [英]朱莉娅·斯图亚特著  高勤芳译  北京世纪文景公司出版

  有这样一类作家天生与社会无关,不但无意鞭挞时政,还常常流连在甜美的故事之中乐而忘返,笔下甚至连一点必要的现实色彩都没有。有这样一类小说天生就不需为现实的社会民生负责、呐喊,作家只需用最美好的想象补上缺口,就像玩拼图游戏一样,把残缺的碎片拼成一块,将不完美的统统化为完美。不,这不是痴人说梦,而是真真切切的事实。你可以称之为“成人童话”,或者是“疗伤系”。而不管怎么贴标签,小说的核心始终不变,那就是梦,不真实但却无比美好的梦。

  《佩里戈尔的媒人》正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童话,同时,它也可以是魔幻的。只因在后现代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文学写作早已被蒙上了一层魔幻的色彩。作家们纷纷效仿,由此掀起一股魔幻现实写作的大潮。英国作家朱莉娅·斯图亚特身在其中,不愿也不能落在人后。只是在“魔幻教主”马尔克斯手中,魔幻投射出的永远是拉美政局的诡异与畸形。相反,作为畅销书作家的斯图亚特在乎的是爱,她着迷于浪漫、轻松的生活情趣。魔幻之于她,与其说是展示荒诞的利器,不如说是魔术师的魔杖,负责化解诸如丑恶、平庸和腐朽等所有负能量。只要轻轻一点,世界就变得像童话一样洁净、美好。因此,她本质上不是冷峻的、阴暗的,而是轻盈的、明亮的。

  与处女作《伦敦塔集雨人》一样,《佩里戈尔的媒人》 也有相同的轻松与幽默气质。在英式调侃之外,《佩里戈尔的媒人》 另有法式的精致与讲究。都说法国人是浪漫的民族,文艺作品里你侬我侬、男欢女爱的情节不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更感染了初来乍到的异乡人。可以想象的是,即使结束法国之行,回到终日淫雨霏霏的英伦三岛,斯图亚特也无法克制对法国美食与慢调生活的向往。于是,写下《佩里戈尔的媒人》也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了。

  《佩里戈尔的媒人》的故事发生在法国的一个小乡村,它的恬淡与安闲气质与斯图亚特念念不忘的生活如此合拍,读来舒服而又熨帖。故事在一种荒诞的基调中展开。突如其来的龙卷风将人们的生活卷成了碎片,小村里唯一的药剂师失了踪,这成了《佩里戈尔的媒人》里贯穿始终的谜团。与此同时,这场突兀的灾难从根本上摧毁了村里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使得彼此之间的位置与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扭曲和错位:随着“爱”的消失,这个名叫“丽河爱村”的小村子一夜之间成了冷漠的无爱之地,每个人都被一种叫做“孤独”的流行病所侵袭,老一代彼此对立,年轻一代相互漠视。

  在其后的章节里,荒诞连着荒诞不断上演,一个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活剧也随之接连登场。在遭遇职业生涯的滑铁卢之后,中年理发师纪尧姆没有演出励志的情节,也不效仿福尔摩斯来一番明察暗访以挖掘元凶,找到幕后黑手大加报复,反而改换门庭,开了一家婚姻介绍所,堂而皇之地以“媒人”自居。这种古怪的职业刚一出现就遭遇了村里人的冷眼,于是,媒人纪尧姆为了生存,不得不连出险招,乱点鸳鸯谱,勉勉强强地把小村里寥寥几对男女凑在了一起。

  长期以来,斯图亚特以写作轻松、诙谐的故事赢得读者的心。无论借用了多少魔幻的外壳,她也算不上剑走偏锋,本质上仍是浪漫的。就像新瓶装旧酒,瓶子再新,也无法减淡陈酒的厚度。《佩里戈尔的媒人》的内核恰恰是传统的。“爱”是小说潜在的诉求,也是她的追求。她深知,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没有爱,每个人都只能是行尸走肉;而如若没有美食,一个人困守单调重复的日子,又将是何等乏味之事。因此,和她的故事一样,她眼中的爱是温润的、柔和的、具体的、实在的。“爱”绝非来自于漫无边际的想象,而是源自最平实不过的生活。

  比如一道口味上佳的美味。具体到小说里,每当被媒人撮合的双方陷入彻彻底底的混乱,出来收拾残局的却是小说里无处不在的美食。斯图亚特显然深知吃满足的不仅是挑剔的味蕾,更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情感的催化剂。在她笔下,美食常常扮演一种意外的符号、情感的推手,将彼此生疏、彼此割裂的两个人拉拢,将糟糕的局面推向更好、更阳光的一面:黑松露促成了牙医的好事,蛋糕成了纪尧姆向女神传情达意的小纸条,豆焖肉的香气更是无处不在的隐喻———斯图亚特告诉我们,爱情与美食一样,需要用耐心去慢慢熬煮、经营,来不得半点懈怠与马虎,需要小心翼翼地照料,同样也需要“时间和毅力”。这样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写作如此,美食如此,爱情或是生活,大抵也是如此。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