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生活源泉的自然喷涌和艺术呈现(杨忠义)

——写在姚雪森著《征程四部曲》出版之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30日16:05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杨忠义

  最近,姚雪森著军事题材长篇小说《征程四部曲》,由中青社出版了。作为该书的第一读者、修改整理者和特邀编辑,我有话想说。

  一

  这是一部四卷本、166万字的皇皇巨著,包括《易水河》、《狼牙山》、《铁血情》和《海空恋》。这是一位穿越战火硝烟和解放后各个时期的90岁老人亲笔写出的小说。今天,如此高龄作者出版这样大部头的小说,在全国似无他人。所以这部小说的创作和出版本身就是中国文坛一个奇迹、一大新闻。

  姚雪森何许人也?在文坛,无人知晓。而在军界,特别是在海军航空兵,他却是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

  姚雪森1924年出生于河北省易县高陌村,那是一个颇具传奇和故事的地方。他家北依易水河,“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千古绝唱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这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西傍狼牙山,那是著名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至今高高的“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依旧矗立山顶;高陌村是两千多年前的燕下都,今天的村中建有文物研究所和陈列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自幼就在这种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姚雪森,身上自然就多了些崇文尚武的俠胆风骨和血性。

  1938年在抗日烽火中,13岁的姚雪森毅然参加八路军,从此,他跟随部队南北转战,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由一名小兵锻炼成长为一名宣传员、指导员、干事、教导员、营长、科长,足迹遍布华北、西北,出生入死,两次负伤,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50年,他被选调海军,从此,创造了海军历史上诸个“第一”:1950年成为海军航校第一期飞行学员,195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证书为“空字第一号”;毕业后担任海航第一支部队——航一师一团——第一任团长,1954年第一个驾机率部参加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不久又作为飞行骨干调往旅顺,接收苏军新装备,第一批改装喷气式轰炸机,成为第一批全天候飞行员和指挥员;1955年驾机率部参加辽东半岛大演习,受到彭、贺、聂、叶四位元帅接见和表彰;此后几十年一直在海航飞行和工作,先后担任飞行团长、师长、舰航参谋长、航校校长、海航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83年奉命创建了深圳“中海直”公司,出任第一任董事长。1985年离休。

  令人意外和惊叹的是,这位握了几十年枪杆和驾驶杆的“武夫”和“飞将军”,后来居然握起了笔杆,且一发而不可收,四十年笔耕不辍,今天终于结出硕果。

  二

  从2011年10月开始,我对他约200万字的初稿进行修改整理,后来又应邀参与编辑工作,两年多来,从头至尾经手多遍,每一遍都是一次“累并快乐着”的阅读之旅,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窃认为这是当下难得的一部优秀作品,其突出特点是“故事好”、“接地气”、“原生态”、“生活化”。

  该书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采用虚实结合、工作与爱情双线交织的笔法,以一个老战士的视角再现了我军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文革”前的斗争历史和发展变革,并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以易曙光和柳雪梅为代表的一群小八路在革命征程中锻炼成长的故事,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典型人物,描写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彰显了人性的光辉,故事构架恢弘,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生动,结局出人意外,读后令人掩卷沉思,感慨良多。

  姚雪森入伍前只读过几年小学,文化不高,更没有文学理论,他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主要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学,来源于他的阅读经验,他认为,写小说就是讲故事,大故事里套小故事,好小说必有一个好故事。小说家就是要为读者设置一条弯弯曲曲、忽明忽暗、远不可测的“胡同”,胡同的左右墙壁和尽头绘满了各种各样的风景和人物,吸引着读者自愿在这条胡同里且看且行。造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阅读心态。除了他本身的传奇经历极具故事性外,他还收集积累了200多个小故事,写作时巧妙地融入了书中,因此他的小说很有故事性、可读性。

  姚小说的故事不是轻飘飘的纯娱乐、纯消遣式的故事,而是沉甸甸的有质量的故事,因为他把故事置于中国特定的自然和历史背景中,透过对个体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命运轨迹的细腻展示,折射出大的历史和时代的背影,反映彼时彼地的社会矛盾、敌我斗争、党的领导、群众运动以及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探求历史和自然的发展规律。读者在分享故事的同时,能够思想上获得某种启迪,精神层面得以刷新。

  故事的灵魂是人物,故事塑造人物,人物推动故事。《征程四部曲》并没有大部头小说常用的所谓“宏大叙事”,亦不见对大的时代风云、历史背景以及战争场面的全景式直接书写,而是将浓笔重墨聚焦于社会下层的小人物、部队基层官兵和普通百姓。书中总共出现了二百多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易曙光和柳雪梅,重要人物有四五十个,这些人物不是凭空想象和编造,而是都有生活原型,所以各具独特的面貌、性格、命运。他的一位老战友看完小说后“对号入座”,说,小说中的某某某真名叫什么,某某某写的是谁,某某某后来怎么样了……看来,他陷入了姚雪森营造的那个“胡同”。

  故事是靠情节链接、靠细节激活的。有一次姚雪森递给我一个纸条,上面写着:神秘性、突然性、偶然性。他说,这是他的写作体会。在情节设计上,姚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写法,讲究“巧合”、“铺垫”、“伏笔”、“呼应”等等,他认为“无巧不成书”是写书之秘笈。姚小说中的很多细节非常精彩,非常生活化,是他从自己战斗、工作、飞行、学习、恋爱中采撷而来的,读者感到熟悉而新颖。小说中百分之八十文字是人物对话,他很善于营造一个场景、一个画面,通过人物的衣着、表情、动作、言语,反映人物丰富的生命情态和驳杂的心灵世界。

  三

  读这部小说,我常常想起高玉宝、吴运铎、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些自传体作家,也常常想起《保卫延安》、《暴风骤雨》、《青春之歌》、《红旗谱》、《红岩》、《红日》等红色经典,也想起了郁达夫奉为创作原则的一句话:“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姚雪森本人及其《征程四部曲》与这些作者和作品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写作时文化不高,也不是专业作家,更没有上级“授命”;他们都是从战争从苦难中走来,亲历了旧中国的覆灭和新中国的诞生,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背负着毫无功利主义的创作责任和冲动,不自由主地拿起笔来,任由生活源泉裹挟着氤氲地气自然喷发,将他们经历的那段最精彩历史和附着于此的原生态故事艺术地再现出来。他们拼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生活,不是文艺理论而是直感,他们的处女作往往是成名作,也是收官作,即使有后来作——例如《高玉宝》之后的《高玉宝续集》,《红旗谱》之后的《播火记》、《烽烟图》、《翻身纪事》,《青春之歌》之后的《英华之歌》、《芳菲之歌》,《林海雪原》的后续《山呼海啸》、《桥隆飙》——都难以超越前作的水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第一泉”已经喷涌,生活富矿已被开发,所以难以再有精品问世。《征程四部曲》的问世,再次印证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一颠扑不破的文学创作主旨。

姚雪森长篇小说《征程四部曲》简介

  《征程四部曲》是原海航副司令员姚雪森同志从1967年开始创作、最近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长篇小说,全书共166万字。

  该书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线索,采用虚实结合、工作与爱情双线交织的笔法,从一个侧面一个局部再现了我军从抗战开始到“文革”前的斗争历史和发展变革,并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典型人物,描写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其中易曙光和柳雪梅是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他俩在革命道路上不停奋进的征程和爱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生动,结局出人意料,读后令人扼腕长叹,凝眉沉思。

  第一卷《易水河》,38万字。通过描写抗战前期(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0年3月赵玉昆投敌叛变)这段历史,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百态和斗争形势,歌颂了华北易水河畔人民群众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残暴行径。当地土匪头子赵玉昆打着抗日旗号拉队伍,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不久这支队伍被八路军收编。自幼相识的易曙光、柳雪梅分别于1938年、1939年参加了这支队伍,同在剧社舞蹈队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彼此逐渐熟悉,加深了乡情友情。在日寇特务日玄老和尚策划下,赵玉昆1940年3月投敌叛变,易曙光虎口脱险,连夜奔赴狼牙山。

  第二卷《狼牙山》,36万字。反映的是抗战后期(1940年3月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八路军及地方武装在狼牙山地区打击日本侵略者及其走狗赵玉昆的斗争历史。在抗战最为艰苦的年代里,部队多次精简整编,易曙光多次变换工作岗位,先后在战斗部队和地方武工队担任干事、指导员、协理员、教导员,参加了狼牙山地区很多战斗,经历了种种磨难,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基层干部。一次,他遭到房东女儿田娟的“突然袭击”,在地道中偷吃了“禁果”,悔恨不已。柳雪梅成为军队医院护士,参加抢救伤员等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易、柳二人的关系从乡情友情发展到炽热的爱情。在1945年抗战最后一次战斗中,易曙光率部击毙了鬼子指挥官龟田,为易水河畔和狼牙山地区人民群众报了仇。

  第三卷《铁血情》,43万字。反映的是易曙光跟随所在部队转战华北、西北,参加解放石家庄、清风店、徐水、张家口、北平、太原、兰州、银川等战役战斗,在与国民党军队浴血战斗中成长为一名主力营教导员、营长、科长。在贺兰山剿匪时迎来了新中国成立。柳雪梅跟随野战医院转战,二人聚少离多,但彼此牵挂,经常书信传情,感情不断发展,在经历了一次“坐飞机事件”、险些成为敌人的俘虏后,他们向组织提出结婚申请,并被批准,此时易曙光突然调到海军,二人没有正式举行婚礼。

  第四卷《海空恋》,49万字。反映的是1950年易曙光调入海军后,在海航部队飞行和工作的经历以及爱情纠葛。易曙光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刻苦学习和训练,从一名飞行学员逐步成长为一名“全天候”飞行员和指挥员,驾机率部参加了轰炸一江山岛战役、接受周总理检阅、调往旅顺改装喷气式飞机、辽东半岛大演习、炮击金门战备转场等。为了飞行他又两次推迟婚期。1952年柳雪梅到青岛出差和路经济南时,与易曙光发生关系并怀孕,二人的爱情如火如荼。后来柳雪梅在朝鲜战场被敌人飞机炸断双腿,为了不给自己心爱的人增添负担,从此与易曙光断绝联系。单相思的女军人张凤云乘机而入,频频向易曙光示爱。易曙光经过几年苦苦寻找和等待柳雪梅之后绝望了,在海军首长撮合下,1959年与莫斯科大学生爱莎结婚。“文革”开始,易曙光被扣上“修正主义”等多种政治帽子遭到批判,靠边站。1975年他与柳雪梅在青岛公园不期而遇,当他第二天前往旅馆看望柳雪梅时,发现柳雪梅留下一封短信而再次失踪……

  该书作者姚雪森是海航一位传奇式人物,创造了海航历史上诸多“第一”,如:1950年成为海军航校第一期飞行学员,195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证书为“空字第一号”;毕业后担任海航第一支轰炸机部队航一师第一团第一任团长,1954年第一个驾机率部轰炸一江山岛;参加了旅顺接收苏军新装备,第一批改装喷气式轰炸机,成为全天候飞行员和指挥员;1955年驾机率部参加辽东半岛大演习,因飞行成绩优异受到彭、贺、聂、叶四位元帅接见和表彰;此后几十年一直在海航飞行和工作,先后担任飞行团长、师长、舰航参谋长、航校校长、海航副司令兼参谋长,1983年创建了深圳“中海直”公司,出任第一任董事长。

  姚雪森作为我军一名副兵团级干部,不能算作“草根”,但他入伍前文化不高,解放后一直从事军事工作,完全没有写作经验和文学理论,该书是他的“处女作”也是“收官作”,所以他的小说明显有别于“职业文学”和“精英文学”,其创作缘由、创作目的、创作内容、创作手法都具有明显的民间性、大众性和生活性。该书借鉴了我国古典小说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现代小说及苏联、法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法,突出了故事性,注意运用大量细节、场面、对话刻画人物,把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和爱情发展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弘扬了革命正气和人性光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征程四部曲》再次印证了这一颠扑不破的文学创作主旨。该书的成功,主要源于作者丰厚的独有的生活,他的生活仿佛一座储量十分巨大的宝藏,为他这位不知疲倦的老矿工源源不断地提供原料。他经历了血与火的年代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品尝过“文革”的苦果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喜悦,从易水河畔的一名少年、“三八式”的小八路成长为新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优秀飞行员和高级指挥员,在个人感情上也颇有戏剧性。“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他本人的传奇经历为小说创作搭起了顺畅合理的结构,提供了丰富的故事、人物原型和生活细节,因此他的小说具有明显的“原生态”,“接地气”,可读性强。加之他对文学的梦想和不懈追求,终于把几十年的生活真实较好地升华为166万字的艺术真实,不失为一部颇具特色的“草根”巨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