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为何主张跨界人才培养(陈光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30日10:49 来源:人民日报 陈光宇
   漫画    徐鹏飞   漫画   徐鹏飞

  目前的文艺人才培养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过于偏重“专才”教育,轻视“通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对于本专业得心应手,对于其他艺术领域往往“隔行如隔山”

  人力资源是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对于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事业,尤其如此。我国的文艺人才培养,这些年方方面面都想了很多办法,也开拓了很多新模式。目前主要表现为两大途径:一是专业艺术类学校教育,比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属于全日制学习,受众是学生;二是相关文艺机构举办的继续教育,比如鲁迅文学院的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中国戏剧家协会的青年戏剧人才研修班、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等,属于成人继续教育,受众是有一定创作基础的文艺工作者。对于文艺队伍建设来说,前者是人才来源的基础路径,后者是文艺工作者在经历一定的创作实践后,带着一些现实中遭遇的问题,再接受相关机构的专业培训,达到进修深造的目的。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继续教育,在文艺人才培养上目前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过于偏重“专才”教育,轻视“通才”教育。这种培养模式出来的人才对于本专业领域的东西可谓得心应手,但对于其他艺术领域往往“隔行如隔山”。

  而事实上,信息交流互动特别频繁的今天,文艺创作已显“跨界”“融合”之势。比如创作一台舞台剧,除了戏剧、舞蹈、音乐等舞台艺术方面的内容外,还要涉及舞台美术、多媒体技术等,甚至还需要了解剧目运营、市场推广等方面的知识。变化了的创作现实,对文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即增强对本门类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的深度了解。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从2012年开始围绕文艺人才培养提出并实践“多艺术门类跨界研修”的办学模式,以“跨界”为形式,以培养具有“融合”理念的人才为目标。根据他们的“1+1”办学思路,首先是4期172名来自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集中在一起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学习研修,通过集体创作、课题研究等形式,然后再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出面在西安易俗社举办“剧本创作与时代精神”座谈会暨学员剧本推介会,为学员之间、学员与制片机构之间搭建一座交流合作平台。效果证明了存在价值。推介会吸引了影视、戏曲、话剧、曲艺等领域的100多名学者、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参加,达成了10多项合作意向。其中一些学员的剧本已经陆续获得了各类奖项,并被一些制作机构看中,正在投拍或列入拍摄计划。

  这一模式包含三个特点:第一,学员是来自不同艺术领域有一定成就的中青年艺术家,多为国家级文艺奖项获得者;第二,研修主题围绕艺术创作,偏重理念而非技巧;第三,保证相对较长的集中学习时间。目前看来,这种探索是有益的。研修培训是基础,是开端,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到出人才、出成果上。调查结果显示,大家对于这种跨界研修方式认同度还比较高,它已经吸引了许多高级创作人员包括文艺界的一些自由职业者。

  其实,跨界研修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思路。推而广之,在创作上取得一定成绩后,很多中青年艺术家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灵感枯竭,难以突破自我。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创新呢?不妨也是必须走出自己的创作领域,将眼光向外看,了解一下其他艺术门类、国外创作态势、新媒体科技、市场受众心理等等这些原本属于本领域之外的东西,或许是走出困境的一种方法。

  过去常说“习学六艺方得要领”,其实,从中国教育史看,这种“跨界”的“通才”培养并非首创。只是我们长期注重专门化的科学训练,对于文艺这一特殊领域来说,当然需要主张和重提“博识”“通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