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伟大中国的美丽书写(李建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30日10:37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建军

  许多年前,刚学英语便认识了“China”。得知它的词义,既是“中国”,又是“瓷器”,心里隐然浮现一丝困惑和不快:吾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千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恢弘之汉唐,有万世之长安,为何偏偏选择区区“瓷器”来指代“中国”?在我的意识里,瓷器虽然精致,但也不过是“薄物细故”的小摆设、小玩意儿。古人也说过“君子不器”的话,也有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哲语。如瓷器者,更是器之小者也,岂可戋戋然以为国名。老实说,在读到胡平的《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之前,我一直对英国人的无知耿耿于怀。

  然而,胡平的作品改变了我对“China”的偏见,纠正了我对瓷器的错缪认识。他将瓷器当做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术并列的重大发明:“它不仅外形漂亮,还有防酸、防腐的功能,无一丝的毒性,远胜过陶制、木制、锡制餐具。同时卫生,用后极易清洗,且坚硬、耐用、不朽,能发出悦耳之声;加之其美如玉——光洁、白净、晶莹、半透明,比起粗拙的陶器、木器、锡器来,瓷器尤显清丽珍贵。”总之,“可以说,瓷器——这个在地球另一端的昌江之畔诞生的新物种,深刻地改变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了西方人的审美情趣,加快了人类文明的变革进程。”是的,精细而坚实的瓷器,承载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韵味和魅力,反映着中国人高雅精致的审美能力,体现着中国人力侔造化、巧夺天工的创造力,实实在在是非凡的:“它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真正是宁可玉碎,不作瓦全,不绝如缕地传递出我们民族的天地观、人生观、宗教观与阴阳五行观。”

  《瓷上中国》无疑是一部填补空白的厚重之作,是一部具有拓荒性质的文化建构。此前,关于瓷器和景德镇,还不曾有过这样一部既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又充满学术深度和知识信息的书。以景德镇为中心,从纵向的历史描述和横向的断面解剖两个角度,清晰、深入而完整地呈现了中国瓷文化的价值。“瓷的命运就是中国的命运”,胡平借瓷文化,折射了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自宋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先被外族所侵凌,近现代以来,又被列强所欺侮,这些深哀巨痛都与瓷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瓷文化还折射着“权力美学”,与世态变化和政风的清浊有着深刻的潜在联系和微妙的对应关系。

  此书全面而完整地阐释了瓷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功能,其中许多观点精警深刻,启人心智。从政治、伦理、美学、民俗等方面阐释了瓷的文化意味。就文化和美学角度看,瓷象征着一种文化气质、文化情调。它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文化情绪和文化感受。“瓷上,多少有些寥落的禅意,涌上一抹抹清凉,还有空山新雨后的清新,让被世事风尘、功名利禄磨砺得日渐粗糙、麻木乃至板结的心灵,再次探出含羞草一般的敏锐、灵动,让时下活在极度商业化、政治化乃至泡沫化里常常纠结的人们,渐渐降去燥热,淡去利害……”胡平从瓷与茶、酒以及佛光的密切关系中,揭示了瓷的文化功能。总之,“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雅,瓷就是优雅的高级文化的象征。

  景德镇在胡平笔下获得了新的文化面相。他重新发现了景德镇,重新界定了景德镇,重新塑造了景德镇。从文化地理角度讲,景德镇是瓷都,也是中国文化的重镇。虽然景德镇的瓷器已经久负盛名,虽然瓷文化已有一千数百年的历史,但是,我们对景德镇和瓷器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仍然很不充分。胡平说:“既往对景德镇的书写,充其量是点、线,没有成面、成群,更未成‘学’。一部《红楼梦》成就了多少学者皓首穷经的‘红学’。靠近戈壁沙漠、历经汉唐风雨的小小敦煌,在国际上成为一门显学。”然而,景德镇的影响和地位却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和高度。胡平此作就是要为景德镇争荣光、争地位,他的这部著作实在可以被当做奠定“景德瓷学”的重要基石。

  胡平说:“关于英文China一词的本义,究竟是‘瓷器’、‘昌南’还是别的什么,至今在学界存有歧义。但笔者相信,对于景德镇这座千年窑火映照下的城市,用一个最合适的词来形容它,人们绝不会有异议,这个词就是:伟大。”是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知:瓷绝非小器,景德镇也非边陬小镇。从文化的意义上说,瓷就是中国气质和中国修养的完美象征,而景德镇也就是美丽中国的缩影和象征。

  从《瓷上中国》里,我们可以重新认识“China”的词义,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文化的令人骄傲的优雅和美丽。

  《瓷上中国》不仅是说给中国人听的景德镇的故事,也是“说给全球听的中国故事”。

  《瓷上中国》不仅是景德镇的文化名片,也是发给全世界的中国文化名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