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家”的真实与虚幻(石一宁)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30日10:33 来源:中国作家网 石一宁

  在抗日战争题材作品中,海飞的长篇小说有其鲜明和突出的独到之处。

  抗日战争结束至今已有69周年。中国抗日战争是波澜壮阔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为止,表现这场伟大而艰苦卓绝的战争的文艺作品不是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尤其是表现这场战争的思想深刻、艺术精良的作品还远远不够,需要一代代作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反映、还原和揭示这场战争复杂的内涵与本质。但毕竟之前已有了相当一批同类题材的作品,这就给今天的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创作的超越带来一定的难度。

  《回家》之特别之处首先在于其平民视角。小说中的正面人物,职务最高的是国民党军队某部三十五团团长张国忠,而且很快就阵亡。主要人物陈岭北,在新四军里没有军官职务;黄灿灿在国民党军队中只是个连长。而且无论是新四军还是国民党军队的这些伤兵,与其说他们是军人,不如说他们是穿着军装的平民。他们不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中被刻意拔高的人物,他们最初是以平民的眼光来看待战争包括这场抗日战争的。当兵并非他们的本愿,打仗更不是他们的所想,他们在战场上无论是打输了还是打赢了,想的都是回家,想回到家中成家生子,与亲人永远厮守,或者报恩,或者报仇。他们没有什么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他们的愿望很卑微、很平凡,这就是远离战争硝烟,远离人杀人的战场,回到家中做一个平常人,过平常人的日子。甚至被俘的日本士兵香河正男,也是这样的想法。应该说,这种平民的视角显得更真实,也显得更有新意。

  其次,作者是以“回家”这一意念来统摄这部作品,统摄作品中的大多数人物。几乎所有的正面人物都想早早回家,仗没打完也没关系,侵略者还没被赶走也没关系,任何原因都阻挡不了回家的念头。实际上,“家”在他们的心目中已不是通常的意义,它已成为一种形而上的东西,成为一种既是肉身的也是精神的归宿的象征。家就是和平,家就是真善美,家就是最理想的人性。然而,在战争年代,在侵略者用炮火和铁蹄说话的岁月,这样的家是虚幻的,因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战争用残酷的事实驱除了陈岭北和他带领的伤兵们心头的梦幻:当陈岭北回到朝思暮想的家时,家已沦为断壁残垣,他念念不忘要娶之为妻的嫂子棉花已因被日本兵糟蹋愤而跳潭自尽……梦幻破灭之后的陈岭北们终于惊醒,他们这支奇怪组合的杂牌队伍没有一个人再想回家,而是一起到南通加入新四军,继续接受战火的考验和洗礼。

  从一门心思、不管不顾甚至当逃兵被枪毙也要回家,到家的幻影破灭而重新走上炮火硝烟枪林弹雨的战场,这是一种内心的、精神的成长。抗日战争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它使无数的中国人摆脱了一盘散沙的浑噩状态,集结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旗帜之下,在与侵略者浴血的战斗中获得了内心的、灵魂的、精神的成长。这部作品通过对“回家”的肯定与否定,十分巧妙地揭示了中国人的这种成长历程。小说最后的“附录”所交代的书中人物的结局,比如在“文革”中陈岭北被批斗并被打断双腿,柳春芽被送进“牛棚”,亦颇有意味,可谓对“回家”这一意念的再度冲击。

  这部小说的另一独特性,在于以细小的点来折射宏大的面。通过四明镇这么一个弹丸之地上的人物与战事,映照出全民抗战这一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而又悲壮的全景。国共两党,男女老少,军人、百姓、土匪乃至日本俘虏,结成反抗侵略者的统一战线。作品也描写了不同党派和阵营间的矛盾冲突,还描写了为国家民族而大义灭亲的壮举。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历史画卷不是概念地而是形象地,不是刻板地而是生动地在小说中呈现。换言之,《回家》这部作品的艺术概括力相当强大。

  这部小说的叙事十分自由,时空随意变换且得心应手。叙述视角既可以是每一个人物的,也可以是动物的。叙事的灵动使得这部作品在艺术上颇为标新立异。但它在价值观方面却是严守着底线,不像有些同类题材的作品,在炫耀才气的同时颠覆了国人的某些历史共识和基本价值观。阅读《回家》,让人在感受着一种自由的叙事的同时,也感受着一种庄重的思想,尽管这种思想是深藏着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