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唱过湘西不再歌——我认识的诗人石太瑞(高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30日10:02 来源:中国作家网 高 深

  1980年8月,我在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认识了苗族诗人石太瑞,是由老诗人丁耶“引荐”的。会议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我报完到刚进房间,丁耶就风风火火地闯进来,没头没脑地告诉我:“今天我可看见伟人了,还向伟人诉了委屈……”

  我知道丁耶是位“幽默大师”,准又是耍了什么活宝,便问:“您见到了哪位伟人?”

  他说:“伟大领袖毛主席!”

  “你去纪念堂了?”

  “没有。我看见的是活的。”

  “老丁,可不许拿领袖开玩笑。”我都有点紧张了。

  丁耶问我:“认识石太瑞不?”

  我说:“只知其名,不识其人。”

  话音未落,丁耶拉着我就往外走,差不多是把我推进了石太瑞的房间。我真的吃了一惊,果然一个活生生的中年时代的“毛泽东”站在我们面前。经丁耶介绍,我同石太瑞一边握手一边寒暄:“久仰!久仰!”我心里想:谢晋导演拍《芙蓉镇》时怎么没发现这么“像”的特型演员?后来多次听说,石太瑞外出,经常被人跟踪并被指指点点,误认为他是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闹出一些笑话,有时双方都很尴尬。

  会后中国作家协会组织了由彝族作家李乔为团长的11人的少数民族作家南方访问团,我同石太瑞都是成员。我们访问了湖北省的葛洲坝,访问了当时还隶属广东省的海南岛。一路上我们俩多是住同一个房间,彼此有了更多了解。

  认识了石太瑞这个人就开始读石太瑞的诗。读了他相当一些诗作后我有一个感觉:这家伙是个写湘西的“专业户”,数量之多,令人瞠目,打开他的诗歌目录满眼都是《湘西之恋》之一、之二、之三……《湘西采风》《我的湘西》《吉首漫步》《故乡之恋》《湘鄂边》《苗山情思》《苗岭夜闻歌》《情满故乡山水间》《在北京,我想起了家乡》《我有山歌唱不完》……或许我带有某种偏见,我感觉他那些写湘西的诗都比写其他题材的诗更有味道,更扩展了读者想象的张力,让你真的触摸到了湘西的山情水情人情。难怪2000年我访问湘西时,一位小学教师告诉我:“你想了解湘江西边的风土人情吗?有一条近路:到石太瑞的诗里去认识湘西,到孙健忠的小说里去认识湘西,到颜家文的散文里去认识湘西。”据知已有白桦、未央、李元洛、叶蔚林、朱先树、汪承栋、李鸿然等几十位诗人、诗评家评论过太瑞的诗,我读过一些,觉得分析评论得都很到位,都很真诚,也都很精彩。我不想更多评论他的诗了,这里只想举一个例子,即太瑞1992年7月在《诗刊》发表的《湘西之恋》中的《吊脚楼》一诗:

  傍悬崖而立/傍溪水而立/哪儿最险/哪儿就有吊脚楼//这里是绣花的地方/这里是唱歌的地方/这里是哭嫁的地方/哭比唱更为动听//傍绿树而立/傍彩云而立/哪儿最美/哪儿就有吊脚楼//这里是说爱的地方/这里是饮酒的地方/这里是做梦的地方/梦比酒更为醉人

  早年在沈从文的书里读到过“吊脚楼”,后来也在其他文章中读过,但总是没太弄明白“吊脚楼”长得啥样子。看过太瑞这首诗我基本上明白了:湘西的“吊脚楼”颠覆了“高楼万丈平地起”这句老俗话。湘西一带山多水多,世代聚居在这里的土家、苗、侗等民族的诸多活动都与山和水分不开,在湘西看到的“吊脚楼”,几乎都是屹立于山水之上。这种楼一般只有两三层高,大多“吊”在水面和山腰;所谓“脚”,即是几根支撑楼房的粗大木桩:建在水边的“吊脚楼”,两只长长的前“脚”,深深地插在水里,与搭在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栋楼房;在山腰上,吊脚楼的两只前“脚”则稳稳地伸到低凹处,与另一边的墙基共同支撑楼体。太瑞的“吊脚楼”是个有歌有舞、有哭有笑、有酒有梦的地方,浓缩了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风俗民情。读了诗就一门心思想去湘西。湘西的导游要是不给游客读读这首诗,真应该扣发他的当月奖金。

  这里应该特别提一句,石太瑞这个写湘西的“专业户”,又与湘西的山水结下不解之缘,他的山水诗别具一格。太瑞幼年读过私塾,深得唐宋山水诗人的神韵,他那些写山写水的文字淡定、空灵,语言优美,简洁入静达到了极致。如“从山里/流出的血/养育了/船工的号子……湍急如刀的激流/割开一道伤口/叫所有的情歌/感到痛……”(《猛峒河》)再如“巍峨挺立的/是雄性的山/雄性的山 生长勇士//凭着一把刀/拉起一支队伍/砍伐多少城池……”(《一座大山》)这些写山写水的诗,辽阔而又深邃,藏着古典,藏着神话,藏着爱情,藏着英雄,藏着一个民族的生存、生长与梦想。

  人一天天地变老,身在长沙的诗人每长一岁都倍加思乡。20世纪的后期,湘西一家知名酿酒企业湘泉集团老总王锡炳先生,委托时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的孙健忠邀请几位作家座谈,研讨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会上决定办一张小报,报名叫《湘泉之友》,特邀石太瑞为主编,负责组稿编务等具体工作。石太瑞当时任湖南作协常务副主席,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办《湘泉之友》。你可别小看了这张四开小报,它在中国文坛上可是轰动多年,那个年代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几乎没有不读《湘泉之友》的。不少大腕作家大报大刊拉不去稿子,他们却情愿给名不见经传的《湘泉之友》写“豆腐干”。那时的《湘泉之友》基本不宣传企业自身,而是拿出四分之三的版面刊载文学作品,以散文、诗歌、杂谈为主,宣传湘西,描摹风土,提升企业文化。别的报纸我一般看完就丢掉了,《湘泉之友》不行,看完要夹起来保存好,因为邻家一老一小定期来借读。记得有两期被客人读后带走了,为了向邻家的一老一小有个交代,我又专门写信给石太瑞讨来补齐了那两张。与其说石太瑞为编辑《湘泉之友》付出10年心血,莫如说他为歌唱湘西付出了毕生精力。

  石太瑞,湘西的儿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