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高巍:传统节日要说“世界语”(何安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9日10:15 来源:北京晨报 何安安

  对传统文化不能恣意取舍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中国传统节日走出国门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高巍:从我们自身来说,有几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我们自身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从整体而非局部地去把握它,不能存有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对民族文化的敬畏感,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百多年来,我们对传统文化不断进行着种种否定,虽然现如今口头上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但总是各取所需,把传统文化看成是一个可以恣意取舍的仓库,而不是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它。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敢说传统文化就是封建迷信了,但在内心深处,依然对传统文化缺乏敬畏感。只想使用,不想尊重,这种功利态度其实是在亵渎传统。

  以粽子为例,在中国周边很多国家都受到欢迎,这说明它有群众基础,外国人能接受。可现在这么多国家不让进口中国粽子,这说明什么?不是人家不爱吃,而是你质量问题不过关,或者是检验标准没能和人家接轨,如果连这样最基础的问题都没解决好,空喊传统节日走向世界,有什么意义呢?光喊口号,不办实事,端午节真能走向世界吗?

  民俗要民间自发形成

  北京晨报: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后,为推广端午节,我国政府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还很难评估其效果,你觉得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推广端午节?

  高巍:做群众文化工作,一定要老百姓自己玩,不要居高临下乱干预。很多传统玩法、民间玩法,与官方的玩法不一样,非按你的规则,百姓未必能接受。任何一种文化,只有民众喜欢,主动去做,官方再加以引导、培育、扶持,才能成为文化品牌。

  以韩国“江陵端午祭”为例,一开始只是民间在运作,早期是民间祭山神的活动,韩国政府经过了三五十年的扶持,才逐渐形成了气候,变成今天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我们在提倡传统文化过程中有一个误区,总想将上层的意识形态强加给民间,恨不能手把手教老百姓怎么去做,这就抑制了人们的主动精神。我觉得,应该用中国梦来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如果只想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打扮中国梦,那就本末倒置了。总之,如果思路不转变,很难突破困局。

  民间的事应该放手民间来参与,官方的责任是在政策上、治安上、环境上进行协调、引导,仅此而已。靠拿钱、拿政策生砸、硬造,效果适得其反,结果是鼓励了一些官员按自身喜好来胡搞。现在我们着眼和国外进行交流,一定要在思路上、管理上有所转变,才能把传统文化持久地做下去。

  要说外国人能听得懂的话

  北京晨报: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一直在这么喊,您觉得我们还需要补充点什么?

  高巍:当你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时,一定要使用世界语言,这不仅仅是使用英语,而是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国际化。

  现在我们一提起传统节日,就是这个节日过去是怎么过的,怎么才算正宗,具体细节是什么,掰开了揉碎了地讲,可说到传统节日的内涵是什么,它与普遍人性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对人际交往、生活方式有哪些益处,往往就说不出来了,在这些方面,我们关注的确实太少了。

  我们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我们自以为重要的方面,可人家真的想听你这些东西吗?比如一提起端午节,就说屈原和爱国主义,这种宣传至今占据主导地位。可在和平年代,外国的普通民众怎么可能听得懂?就算听懂了,人家也不会感动,毕竟离人家的现实生活太远了。

  这种宣传上的偏颇,不仅误导别人,也误导了我们自己。在这方面,我们与日本、韩国等国家有非常明显的差距。

  推广传统节日需要文化商人

  北京晨报:国外也在推广传统节日,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都已成功推销到了中国,我们是否也应该借鉴一些他们的经验?

  高巍:打个简单比方,现在很多西方戏剧介绍到中国,可在中国也好,在韩国也好,并不是用传统方式去表演的。在韩国,西方戏剧演出时,它会把戏剧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贴近东方人的欣赏习惯。内容变了,但影响力没变,我觉得,这是在着力打造品牌,这是我们今天做传统节日时特别值得借鉴的一点。

  将传统的剧本看成是一个由头,通过重新制作、包装,在旧瓶子里装上新酒。这说明,你要想靠近别人,把自己的东西推销给别人,一定要考虑对方的兴奋点是什么。

  洋节在这一点做得比我们好,中国人接受圣诞节,无非就是它的热闹劲,大家一起热闹,至于基督教理论,很少有人在意。所以我们往外推端午节,也要考虑外国人的兴奋点在哪里。需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结合点上,通过成熟的市场运作,致力于打造文化品牌。

  现实是,我们急需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同时有能力去打造传统节日的人。他既是文化人,又是专业策划人士,能够实现市场和文化的有机结合,就是文化商人。我觉得有这么一批人的产生,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节日走向世界,非常重要。

  应该多向韩国人学习

  北京晨报:可怎么才能充分了解别人的需求呢?

  高巍:除了走出去之外,我们还需要引进来。端午节具有世界意义,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把我们的东西倾销出去就可以,在全球化时代,应该通过不断交流,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创造机会。

  在东方文化圈里,很多国家都是过端午节的,他们的端午节是如何与当地百姓的生活相结合的?还是以韩国为例,“端午祭”中有祭祀山神、庙会、打年糕、荡秋千等一系列活动,在把传统节日打造成为文化产业方面,韩国确实走在我们前面,对此我们应该加以研究。

  再比如日本,端午节被发展成男孩节,在引进的同时也进行了改造,变成了自有文化。我们中国文化讲究和而不同,走出去和引进来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它也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实现新民俗的打造,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来体现,将大多数人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传统节日才能落地生根。

  高巍:民俗学者,现任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总扯屈原没什么劲

  北京晨报:今天的端午节我们该怎么过,如何才能让传统节日不流于形式呢?

  高巍:我们在说传统节日时,实际上也应该思考如何打造适合现代人的新民俗。我们在宣传传统节日时,不能像“九斤老太”一样,只会说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也不能只是年纪大的人回忆过去。今天说传统节日,一定要为我们现代生活提供服务、提供帮助,我们必须把传统节日本质的东西和我们今天的新诉求、新时尚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传统节日不断产生出新的内容。

  所谓新民俗,不能脱离传统凭空想象,一定要以传统为基础,是对传统民俗的升华,而非简单重复。今天我们提到端午节,依然在大谈吃粽子、纪念屈原这些旧内容,说明我们自己对传统节日的内涵还没吃透,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向世界推广端午节,也只能不断去重复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自己都觉得特没劲,又怎么可能感染外国人呢?

  传统端午节并非吃节

  北京晨报:吃粽子已经成了今天端午节的代表了,老北京的端午节也如此单调吗?

  高巍:其实老北京的端午节异常丰富多元。早年间,咱北京的药铺在这个时候都要舍药,像清凉油、仁丹等,你不舍,别人就会觉得你抠。我听老人说过,过去一到端午节这几天,大家都会早早支上摊,开始发药,还有免费供大家饮用的清凉汤,是用薄荷熬的。每到端午节,戏园子里要唱“应节戏”,收音机里是一水儿的跟节日有关的文艺节目。按传统说法,端午节是所谓“恶月恶日”,要西游避灾,所以很多人要去天坛、紫竹院。赛龙舟之类的活动在北京比较少,主要原因是北京水少。

  很多人都知道吃粽子,却不知道折曾子(有的地方叫折葫芦),还有过去北京的家里有女孩子的早上起来要戴红绒花,这些民俗活动即使放在现在,仍然很有意思。尤其是曾子,一张彩纸折六回,一块钱都用不了,人人都可以玩。还有应节的服饰、配饰,或者亲朋好友带着吃食一起外出游玩,聚会、做诗、弹唱,这些活动可精致也可简单,可做大也可做小,参与其中,可以增加乐趣,提高品位,非常有意义,也使得我们的节日变得特别丰富。

  今年北京最大规模的端午节活动应该是延庆的妫水河边端午活动,不仅汇聚了各个区县的非遗表演,还请来了韩国“端午祭”的表演团体,让咱们不出北京就可以领略到异国端午节的风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