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诗人的传奇人生(沙金)

——纪念徐迟先生诞辰100周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7日09:54 来源:解放日报 沙金

  公元1914年(农历甲寅年)10月15日,徐迟诞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父亲徐—冰20岁考取秀才,后留学日本东京的大森体操学校,毕业后回国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中国体操学校和第—本现代的体育刊物 《体育杂志》,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徐迟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他父亲民主共和和体育强国的进步思想,今年是诗人诞辰100周年。

  徐迟是一位爱国的、革命的、进步的诗人和报告文学家。在他奔波革命的一生中,有着传奇式的人生。徐迟从东吴大学肄业到在燕京大学借读,特别爱好文学、写诗,他22岁就出版第一本诗集《二十岁人》。

  徐迟的革命生涯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早在抗日时期,他坚决反对日军侵略我们祖国。虽然徐迟不是共产党员,却与共产党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曾与中共几位领导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1938年,徐迟从上海赴香港,住在学士台下面的桃李台,环境很好,但人地生疏。过了一些天进入了姚苏凤办的《星报》和萨空了的《立报》,在两家报纸做译电工作,但收入仍不能维持三口之家的生活。后来因他舅舅的关系进入汇丰银行,工作生活总算有了着落。有一天,在香港中华百货公司的 “阁仔”(大厅的半层楼)里,徐迟第一次见到《时事晚报》的主笔、社论作者乔冠华。他见乔冠华谈笑风生,出口成章,正准备写一系列的国际问题社论。徐迟对乔冠华写的社论如《地中海的暗潮》、《谜一样的马德里》等,常常警句一出惊四座,对二战欧洲战场的形势精确分析,实在佩服之至。

  不久,徐迟参加了一个读书会,主讲老师即是乔冠华。在读书会里他与诗人袁水拍等人阅读了苏联哲学家米丁的《新哲学大纲》、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等,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学说,这对他革命的世界观形成影响非常大。

  1940年,大批文艺界人士从桂林来到重庆,徐迟也来到了战时的陪都。一天作家夏衍通知他,歌乐山的中央医院将要接受一位重要的病人,叫他去看看他。每天上午都可去,看看这位病人需要做什么事。病人是谁?当时没告诉他,后来到那里,才知道这位病人原来是中共副主席周恩来同志。因周恩来同志疝气要做手术,术前需住进医院静养几天。周副主席住院是秘密,只带一个警卫员,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龙飞虎同志。

  第二天起徐迟每天上午去医院看望病人。问他“有什么事要我做,我来陪陪你”。他回答“很好嘛,也没什么事要做”。徐迟就坐在病榻边看书了。徐见周副主席在阅读一本俄文本的 《列宁选集》,就问他你还读这本书?他笑了,回答每天读一点,脑子清醒些。

  有一天徐迟问周副主席,是否可以看一看自己刚写完的一本书《诗的诞生》,周说好的,你放着吧。第二天,周恩来对徐迟说:“看了你的序言,你提出了一个人类共同的永久的美学是吗?可是现在这种共同的永久的美学是不可能有的,只有到阶级消灭了以后。”接着周恩来谈了美学的阶级性问题。说话声音非常洪亮。徐迟回忆时说过自己的美学观起了变化。在周副主席做手术时,等在手术室外面的,只有龙飞虎和徐迟两人,陪周大约一星期时间,徐迟说:“就是在这样的平凡的接触机会中……无形中受到他的质朴的人格所给我的深远的影响和启示的。”

  194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也是二战结束的时刻,那时大家庆祝胜利,十分高兴。8月28日中共主席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到重庆和蒋介石会谈。29日徐迟把用“史纲”笔名写的一首 《颂歌》送到重庆 《新华日报》,30日这首诗就发表了。诗的内容是歌颂毛主席的,结尾是“……你来了,开口第一句:照顾人民利益。你的旗帜上写得分明,两个大字:‘和平’……你是我们的唯—的希望。”在重庆中苏友协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的会上,周恩来把徐迟介绍给毛主席,徐迟第一个和毛泽东握手。

  9月16日,在红岩村一层的小客厅里,徐迟和音乐家马思聪又见到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毛主席问徐迟在写什么?徐迟说写了很多但写不好,要改好了才拿出来。主席说:“你是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大家都笑了。之后,徐迟用一本精美的册页,给乔冠华,希望他请毛主席在册页上题几个字,乔答可以可以。约一星期后主席在徐迟的册页上题写了:“诗言志 毛泽东”几个字。现在这本册页原件已交国家档案馆保存,在徐迟手上还保留着一份复制件。

  1946年徐迟结束了抗日战争时期“8年流亡生涯”,离开重庆,回到上海他二姐家。可是中统军统的特务已经注意到,并在徐迟的姐夫(—一位银行家)面前透露过,他姐夫说,徐迟是我妻弟,你们不要瞎弄,对方即表示对不起,就算了事。

  是年下半年,徐迟和林黎元、陆庆淦三人(后两位都是南浔人,四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接受南浔中学在沪校董会的委任赴故乡南浔,从张国桢(原南浔中学校长)手中接收南浔中学。

  林黎元任校长,徐迟任教务主任,陆庆淦任总务主任。徐迟当时想,上海看来不是久居之地,回故乡一可以“继承父亲的遗志”,二可以“安安静静地在家乡从事写作。”

  最后,徐迟想到“总要向党请示一下。”于是去马斯南路(现思南路)中共谈判代表团上海驻地,要找乔冠华,不遇,接待他的是陈家康,徐迟谈了来意,陈说得请示一下董老(董必武副主席)。董老说请徐迟一起吃饭,好好谈谈。徐迟把拟回故乡南浔办中学的事作了详细汇报。董老说,可以回去办学,“但要记住,回去最要紧的是安安心心地办学校,不要锋芒毕露,最要紧的是搞好学校,搞好学校和地方的关系。和地方上的人相安无事,就能安下身来。等着,等着……到了时候,自然会有你更多的工作可做……”

  后来,徐迟在故乡办南浔中学,施行陶行知先生的活教育,推行小先生制等,工作做得很出色,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那时我是南浔中学的学生,有幸得到徐迟先生的教诲,受益匪浅。

  在新中国成立后最初的年代里,徐迟曾任英文版期刊《人民中国》编辑,后任《诗刊》副主编(主编臧克家),奔波在祖国大江南北,创作了大量诗和报告文学。在1957年,徐迟受到过批判,“文革”时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等,受到冲击。

  粉碎“四人帮”后,徐迟进入创作新高潮,写出了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惊人之作《哥德巴赫猜想》。并前后写出《地质之光》(写地质学家李四光)、《在湍流的漩涡中》(写物理学家周培源)、《生命之树常青》(写植物学家蔡希陶)。诗人于198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与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友谊良深。小平同志曾要他起草全国科学大会的讲话稿 (但由于诗人的语言不太适合作报告故未用)。

  1996年徐迟因病住院。是年12月12日深夜,一代诗人临窗一跃走完了82个春秋的人生历程,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和世界。诗人之死成了难解之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