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回家之路(陈建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6日11:06 来源:中华读书报 陈建新
《回家》,海飞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32.00元《回家》,海飞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32.00元

  这部小说以“回家”为主题,其实是表现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人性之美。

  刚开始阅读《回家》的时候,对这部小说的题目很好奇,对小说第一部分《逃跑的秋天》这样的小标题也很好奇,对这一节张团长处理逃兵事件的情节更好奇。这部小说的扉页上不是有作者的题词“谨以此书向抗战老兵致敬”吗?这样的题目、这样的小标题、这样的情节,如何致敬呢?继续读下去,我发现“回家”似乎成了这部小说的主旋律,小说中的人物,不仅新四军的老兵陈岭北满脑子是回家娶寡嫂棉花做老婆过小日子的念头,国军连长黄灿灿的目的也是让战友们养好伤回家,就是日军俘虏香河正男也是渴望战争早日结束,使他能找到那位叫植子的姑娘共同生活,连凶残的日军中队长船头正治,居然也时时想着回家。按照常规思维,参与战争的所有人,都应该把胜利作为这段时间的主要人生目标,可海飞为何反复强调“回家”,甚至把这当成了全书的基调呢?

  然而,当我读完全书,我似乎真正读懂了“回家”二字。

  家是什么?家是亲情,家是平凡而安逸的生活,家是每一个人愿意为之献身的处所。如果不是为那种过于张扬的宏大叙事所惑,其实每一个人最系挂在心间的就是家和家中的人。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中间的重要一环。对广大中国农民来说,家则是“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所以,要号召老百姓拿起武器对抗侵略者,最有效的口号是“保家卫国”。正是基于此,我以为把“回家”作为全书的主旋律来写,是合情理的,也是很真实的。

  写人物渴望回家,不仅是一种真实的书写,更是揭示人性的重要之笔。我们常常说,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反对战争。从数千年的历史记录看,这完全是历史事实。其实,世界上哪一个善良的百姓,会喜欢战争,过那种颠簸流离的生活呢?所以,这部小说以“回家”为主题,其实就是表现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人性之美。前苏联在二战题材的创作中,出现过三次创作浪潮,“战壕真实派”小说和全景小说就是在突破战争题材第一个浪潮后出现的新小说,其中《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这类小说的杰出代表。这些小说不是简单歌颂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而是对战争的残酷性展开真实描述,通过对平民化英雄的刻画,以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审视人性的崇高与卑劣,突出人性中反战的一面。在这样的人性基础上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才更坚实,更令人信服。与苏俄文学相比,我们的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长期以来停留在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歌颂中,近30年来,虽然在真实表现战争的残酷性方面有所突破,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和乔良的《灵旗》在20世纪80年代引发的文坛轰动,但在突出人道主义的反战上鲜有杰作。《回家》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张扬人性、反对战争的意义。在这部小说中,“家”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和平,代表了对杀戮和动荡不安的生活的极度憎恶。它不仅是对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的真实人性的书写,也是对全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包括日本人民的真实人性的书写。海飞对“回家”的主旋律把握得恰到好处。小说虽然写到了战争的残酷,写到了牺牲,但更写出了英雄们的壮怀激烈,写出了英雄们与日寇战斗时的豪情。小说开始的时候,确有黄小狗这样的逃兵,张团长按照军纪,把6个逃兵军法处置;黄灿灿率领的国军和陈岭北率领的新四军聚集在戚家祠堂养伤的时候,当地人也误把他们认作逃兵。但是,当需要这些伤病员们奋起与敌寇战斗时,他们毫不含糊,拼死杀敌,用落后的武器装备,有效阻遏了日军的“冬之响箭”行动先头部队。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向世人宣布,他们不是逃兵,他们是铁铮铮的中国军人。

  人物鲜活、真实,这是这部小说留给我的第二个印象。读完整部小说,我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陈岭北、黄灿灿、柳春芽、张国忠、蒋大个子、张秋水、朱大驾、蝈蝈、小浦东乃至妓女海棠等等。比起很多抗日小说中的高大全英雄,这些人物都带有非常平民化的色彩。只要战争一结束,陈岭北就是裁缝,黄灿灿就是铁匠,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百姓。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为了报恩,柳春芽献身于张团长,陈岭北也时时提醒自己,应该回家迎娶寡嫂棉花。因为黄灿灿失手打死了陈岭北的哥哥,两人一直有一个约定,回家后要痛痛快快打一架,以了结两家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为了让人物显得更真实,海飞有意识地写出人物身上的不足,这样的真实描写,使人物的人性得以充分展示,他们才在读者面前鲜活起来。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还非常注意人物性格的变化和发展。陈岭北从一个小裁缝成长为一名新四军的军官,尤其在经历两次阻击战的血与火的考验后,变化很大。这一点,他以前的恋人柳春芽感觉最深刻,小说中多次写到,柳春芽认为陈岭北变得更像男人了。这种男人气质,还让小说中另外两个女性,张秋水和小碗都爱上了他,当然也让死了丈夫的柳春芽动了心。小说情节之外,最终柳春芽嫁给了陈岭北,读者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小说已经悄悄写出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曾经有不少评论家说海飞善于刻画人物,从他的《花雕》、《向延安》、《像老子一样生活》、《麻雀》等小说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海飞文字的这种魅力,这部小说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海飞善于讲故事。长篇小说与中篇小说不同,在情节的设置上,不能一直紧扣心弦,必须张弛适度,这部小说正是这样。小说一开始,节奏缓慢,新四军和国民党军两支部队的伤兵从第一场阻击战中撤下来,仿佛两股流水,渐渐汇向同一个目的地。即使到了戚家祠堂,他们也因为不是同一支部队而十分生分。只是因为生存的需要,他们才有一些相互支持的行为。在麻三的土匪窝,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共同决定参与这场阻击战,为的是破坏日军的“冬之响箭”行动。全书的高潮就是这场阻击战,两股流水终于完全地融合到了一起。从小说结构上看,作家仿佛是一个高超的交响乐指挥,有序地让情节自然地流淌出来。当然,他有时候也耍一点小花招,比如部队上山后,留下来的陈岭北在日寇杀害村民的时候,曾经想出来以一己之身保护百姓,就像《小兵张嘎》中的老钟叔那样,但被冷静的柳春芽坚决制止住了,也制止了小说高潮的提前到来。读完全篇,我不得不承认,高潮在第五部分出现是最合适的。海飞把一个抗战故事讲得恰到好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