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历史洪流中的人性探微(李掖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6日09:55 来源:光明日报 李掖平

  铁流、徐锦庚的《国家记忆》以寻找中文首译本《共产党宣言》开篇,奠定了整部作品的“寻找”主题。这本《共产党宣言》不仅是承载“国家记忆”的本体,更是作品结构框架的中心支点。随着叙事线索纵横交错的推进,先后串联起数十个具有丰实历史感和鲜活个性的人物形象。如是,故事附着在人物身上,人物附着在主题身上,整部作品由此形成一个聚心力很强的内在环状结构,具有坚实细密的文学质地和立体饱满的艺术效果。

  宏观地来看,作品中的人物都因为受到《共产党宣言》这部红色经典的深刻影响而踏上革命道路,又在漫长的摸索与奋斗过程中遇到战友,在危难时刻以这信仰的“宣言”鼓励自己,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难以割舍。作者在追寻革命前辈们信仰的同时,不断地回到现实生活场景,尤其是人性的细微之处,让历史与现实、民族与个体、宏大政治信仰与日常生活细节既相互交织又互为参照映衬,以探寻并确证信仰在当下重新激活的可能性与合理性,从而揭示其必然逻辑。

  作者没有静态地将《共产党宣言》处理成一枚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勋章,而是秉持一种实事求是的书写姿态,既不规避共产主义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重大挫折,在文本中融入自己的理性思考与客观评判,亦注重其生命力的薪火相传。作者还塑造了鲁北平原这片热土上相继出现的一批继承《共产党宣言》信仰的当代英雄。在和平年代里,他们依然在《共产党宣言》中寻找到新的斗志与激情,带领一方百姓奔向富裕的生活。

  在《国家记忆》中,鲁北平原英雄儿女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在塑造鲁北平原上卓越的领导人刘良才时,作品采用的是粗线条勾勒,择取其在革命征途上的几件大事作为颜料,如掐谷穗斗争、改造“红枪会”、动员“黄枪会”等。从中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这位农民英雄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作者又将各种生活小事穿插于重要事件之间,以人物的细枝末节填补缝隙。比如,他自学《共产党宣言》以至于寝食难安、半夜求教的小事件,将其身为农民那种朴实、较真、执拗的性格本色真实地铺展在读者眼前。

  《国家记忆》采用了场景描写、氛围渲染、作者评述三位一体的艺术手法,立体化地刻画人物的复杂心理活动。作者所要让读者看到的,不仅仅是革命者们历经的澎湃、壮烈的斗争史,还有“国家记忆”中所必须踏过的晦暗、艰难与曲折的路途。正是这泥泞之路上的脚印,为信仰指明了方向。许多革命者所背负的“国家记忆”似乎满是伤痛,然而每个伤口处都流淌着炽热的血液,闪耀着“信仰”的夺目光辉。

  《国家记忆》的语言坚守不饰铅华、凝练精准的风格,即使是引用或转述人物语言都简洁明快。同时,每个人物的语言又都带有符合其身份的独特性。如邓小平与陈毅是四川同乡,在对话时便操着浓重的家乡口音,话语间尽显爽朗亲密的当地民情风俗。鲁北平原农民英雄们的语言都可谓活灵活现,令人过目难忘,从而使这份珍贵的国家记忆在读者的心中刻下沉实的印记。

  (作者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