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真人真事抒真情(王竹平 孙彦平)

——浅谈河北梆子《子弟兵的母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3日11:24 来源:河北日报 王竹平 孙彦平

  戎冠秀是家喻户晓的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有一张珍贵的历史老照片,拍摄的是戎冠秀在晨曦中敲击大钟的昂扬形象。老照片虽然定格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但那从太行深处传出的浑厚的钟声却连绵不绝,世代相续,激励后人。

  戎冠秀的事迹曾数次被搬上舞台,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去年,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又排演了智全海创作的《子弟兵的母亲》,以全新的视角,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戎冠秀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这出戏以朴实的人物形象、动人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赢得了观众。从农村到京城,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戎冠秀所体现出来的对党、对祖国、对子弟兵的热爱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对当代人重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子弟兵的母亲》编剧智全海,前两年改编河北梆子《白毛女》虚构了很多新的故事情节,因为那个题材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但是对《子弟兵的母亲》他却表现出高度的谨慎,坚定地追求一种写实的风格。剧中第三场戎冠秀回忆自己的身世,爹爹推炭滚落山涧,为救命以一岁一吊的价钱将九岁的戎冠秀卖作童养媳,婆家又嫌她生辰命贱,把公爹输光房田的账都算到她头上,她只得拖儿带女去讨饭,眼睁睁看着六岁的娃儿饿死在土炕上,“老坟沟里把儿葬,歪脖树一根裹脚我吊上边”。戎妈妈这些苦难经历在以往的事迹材料中是避讳的,怕“玷污了英雄的形象”,但在本剧,却不遮不掩地展露出来。

  写现代戏难,写以英模人物为主角的现代戏更难。有些戏把英模人物请上了舞台,但塑造的人物,大多是拔高了的、高大全式的形象,可敬不可亲。《子弟兵的母亲》塑造的戎妈妈虽然极不平凡,但却是和天下所有妈妈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

  送儿子兰金参军那段戏,按常规应让戎冠秀用大段唱腔表现送子参军的高风亮节、英雄形象,但却难免概念化、脸谱化。现在场上的李有火气十足,不愿兰金去当兵,埋怨戎冠秀给兰金报名,“兰金他去参军此事重大,通通地打乱了全盘计划。耽误了开山整地多种庄稼,耽误了从小养大的闺女喜花。耽误了种庄稼倒还不怕,最怕是耽误咱抱孙抱娃。咱们家为抗战牺牲多大?从今后也应该好好理家。一辈子俺对你没有过二话,这件事俺说啥要当一回家。”戎冠秀很理解自己的男人:“当家的句句都是大实话,只是你不知俺到底为啥?解放军来镇上招兵买马,会场前冷冷清清松松垮垮……”解放区的农民不愿送儿子参加解放军,似乎有违长时期形成的老区人民踊跃参军保卫胜利果实的印象,但当时确是有那种情况,赶走了日本鬼子,老百姓想过安稳日子,不想让孩子再上前线。“咱平山是边区有名的模范县,要是完不成扩军任务,咋丢得起这个脸?俺就带了这个头!不但给兰金报了名,俺呀还把你也报上了!俺跟首长说,让俺当家的给咱部队上喂马去!”这样,一个纯朴感人的母亲形象活了起来。

  彰显鲜明的平山特色,讲一个地道的平山故事,是本剧追求真实理念的直接体现。编剧、导演和舞美、演员,多次到下盘松实地考察,舞台上的大槐树、碾盘和房舍,都是写实的。主演为了演活戎冠秀,还努力学习平山方言,体验山区的风土人情。《子弟兵的母亲》在唱腔音乐中融进了平山民歌的元素。特别是由戎妈妈的孙女无伴奏演唱平山民歌《支前小唱》:“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上战场。”包括序幕在内,七个场次竟有六次唱响,给人强烈的震撼。

  把古老的戏曲表演形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一种创新。比如序幕中展现的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既直观地介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加深了观众对戏曲本身的理解;中间一场戏,石榴告诉戎妈妈,当年戎家接到兰金阵亡通知书时她接到了世雄失踪的通知书,“就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啊!他们是打过了三八线,他回不来了。”到尾声部分,舞台背景中出现了今年韩国首次向中方移交志愿军战士遗骸的视频。这样处理,真实感、时代感很强。

  平山故事就是河北故事,这台戏是讲好河北故事、展现地方特色的典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