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丰富开放的学术研究(张细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3日09:57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细珍

 

 

 

  张志忠的《在场的魅力——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以其独特的“性格和表现”,发掘、呈现着现当代文学及研究的摩登之美与在场魅力。

  在文集的“时潮追踪”专题中,作者收集了《领异标新二月花——对80年代中期小说创作新潮的思索》《试论90年代文学的文化视野》《怀疑与追问——新世纪长篇小说的一种思想气质》三篇文章,动态呈现了作者30年来对当代文学思潮的及时追踪与深入考察。诚然,当代文学研究的乐趣之一就在于,对身处其中的时代,既有局内人的共鸣,又有局外人的观照。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难感触并感染到作者及时追踪拥抱当代文学新潮的热情,以及对之反观省察的理性。

  不仅如此,作者以紧贴作家作品为出发点,挖掘作家作品中隐藏的问题,将问题置于更大的文化时空或思想史背景中,进而探究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人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命题,就成了张志忠诸多学术路径与风范中的一种。如《读奇文,话奇人——张承志〈心灵史〉赘言》一文,作者不是研究张承志所写作的《心灵史》,而是讨论写出了《心灵史》的张承志,不是在“杀死作者”之后去解读文本,而是从作品中读出作家的心灵历程,并在对这种心灵历程的描述中去领悟一二有关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人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命题。

  对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作者根据研究对象的独特性,相应生成出不同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正所谓各开各花。其中,读之精彩过瘾者甚众,如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发表的《论莫言的艺术感觉》一文。他认为,莫言独特的艺术感觉在于,“化熟悉为陌生,在极端主观化中与冷峻的客观化暗通,同时观照着生活的清晰度和浑沌感”,“借此实现了艺术感觉对对象世界的占有”。我想若没有与莫言的艺术感觉内在联通的审美功力,又怎能如此深入地走进莫言的艺术世界?作为学界最早系统研究莫言的学者,张志忠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出版了学界第一本莫言研究专著《莫言论》。该书无疑是当代莫言研究的奠基、预言之作,也将是独树高标之作。

  此外,文集还收录了采用文本细读方法的《暧昧的启蒙 暧昧的自我——〈狂人日记〉〈沉沦〉新论》、采用关键词研究方法的《追忆逝水年华——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论》、采用意象解读与镜像理论法的《镜中之像 像外之旨——洛夫诗作中的镜像研究》、以心理精神分析为路径切入挖掘作家精神世界的《读奇文,话奇人——张承志〈心灵史〉赘言》、采用症候式研究法反照作家创作得失的《贾平凹创作中的几个矛盾——以〈高老庄〉和〈废都〉为例》以及挖掘文本互文、镶嵌过程中的裂缝与问题的《误读的快乐与改写的遮蔽——论〈启蒙时代〉》等,从中可见出作者丰富开放的学术方法与路径。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张志忠已陆续出版很多的专著、论文集,这本《在场的魅力》只是其中之一,同时也是较为独特的一本。这表现在独特的编选原则上,该论文集“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角度入手,选择自认为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心得堪为示范的篇什,分为11个专题,平行罗列,又互相应和,以便使读者能够得到更多的启迪,不但是从中读出作者对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史的个性阐述,也能够窥得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需要的一些入门路径和基本方法”。这种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的编选体例,蕴含着一个学人真诚平实的学术传承之心。文集涉猎广泛,从文本细读、作家阐析,到思潮追踪、文学史思考、史料梳理,再到现代性理论导引、世界文学格局中本土问题的探讨,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是金秋阳光下精心摘选下来的葡萄,颗颗丰实甜润,足见其文所涵典雅之学养、所扬文学之正气、所辟问题之蹊径以及所显辞章之醇厚;而各成专题、平行罗列又互相应和的结构体例,则如葡萄梗,能给有心的读者输送精神的养分,给予方法论上的启示,正所谓取法其上,得乎其中。

  毫无疑问,读者阅读这本论文集,收获是双重的。它是一扇门,或者说它为读者打开一扇门。实际上,真正的文学研究确实能打开联通作家、研究者与读者精神世界的那扇神秘的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