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年轻的清秀与老来的风度(谷立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22日10:28 来源:北京日报 谷立立
    《百年好合》      蒋晓云著      新星出版社出版 《百年好合》 蒋晓云著 新星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宝岛女作家以其独特的气质、细腻的文风、饱满的人物引得众多读者的关注,大有压倒男性作家自成一派的架势,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数朱天文、朱天心姐妹。而提到蒋晓云,我们多少会感到陌生。但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她就是彼岸文坛的中坚力量,与朱氏姐妹、吴念真一道出尽了风头。阔别文坛多年,年近六旬的蒋晓云重操旧业,以自己多年来的所见所闻为蓝本,提起笔来就有了书写海外女性人生的《百年好合》。

  《百年好合》写的是好几代女性的人生,这些女性被作者命名为“素人”。在蒋晓云的定义里,“素人”意指世间的寻常百姓、芸芸众生。从某种意义上说,《百年好合》更像是一种浮世的绘本:富家千金、阔太太、家庭主妇、欢场女子……这些女性不管出身好坏,不论地位高低,都是蒋晓云观察、收集的对象。12个短篇看似散碎,其内里却紧紧连接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由看不见的细丝牢牢捆绑着,就此牵扯出一个庞大的人物谱系。

  夏志清将蒋晓云比作“又一个张爱玲”,显然是基于两人所共有的女性书写。但这种看法未免失之偏颇。即使同样以家庭、男女为命题,蒋晓云也绝非张氏一脉。张爱玲再现了旧时上海滩的一众女性,她的人物在繁华一片的十里洋场里或忧伤或冷漠,人生的走向均是向下蔓延的,最后都以“凄凉苍茫”收场。从个人风格来看,蒋晓云与张爱玲简直可以说是处于天平的两端。张爱玲太阴柔,太冷漠,似乎容不下多余的温柔。蒋晓云则是热情的、外向的,不乏幽生活一默的能量。如果把张爱玲比为一座冰山,那么蒋晓云就是一团火。火固然不能从根本上融尽冰山,至少也能给人带来暖意——放在《百年好合》的复杂背景里,这暖意是难得的,也是必须的。

  因此,就算蒋晓云讲了太多“难民”的旧事,也不妨碍《百年好合》整体的向上。这绝不是一曲想当然的“女性悲歌”。我们很难从小说中找到诸如“离难”、“苦难”、“哀愁”之类颓丧情绪的字句。蒋晓云的文字不是与人性暗面相互角力、搏斗的工具,而是一种正能量的展现。当十里洋场的繁华往事不幸变为泛黄的背景板,她的素人不但没有抱着旧时的好日子一起痛哭,反而迅速转身。逃离也好,改嫁也罢,都是她们现实与世故的一面。就算流落他乡,就算被逼入死胡同,这些女性也同样抱有清醒的态度,不被动接招,而是主动应战,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将困难、艰险统统化为无形。此时,所谓的死胡同也就柳暗花明,变身为通途大道了。比如,《北国有佳人》里的舞女商淑英,从逃难的丫头到当红的“小北京”,再到被包养的外室,人生几起几伏。后来因为战乱去了台湾,最后辗转到了美国。无论去到哪里,台湾、香港,还是大洋彼岸,哪里就是她事实上的故乡。等到年事渐长,她“年轻时的清秀经过岁月的浸润变成了风度”,反而越活越有劲、越活越滋润,举手投足间比真正的上海人还更像“上海人”。

  《百年好合》故事是朴素的,蒋晓云的讲述手法也同样朴素。她的文字没有多余的花哨,洗尽铅华,干净利落、直截了当,只以本色打动读者的心。也许只有朴素的言语才能完整地再现蒋晓云朴素的人生观。在她笔下,14位女性渐次走完了她们的一生,从少女到成年再到老年,被轻轻易易地、密密实实地压缩为一体。在所有的故事里,《百年好合》既是人生的开端,也是人生的结束。蒋晓云带领我们顺着她们的人生之路走了一圈,也在其中留下了她大半生的“反刍、追寻和思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