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思考忠诚(熊照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19日10:44 来源:解放军报 熊照元

  近年来,一部解读红岩忠魂的文学作品——《忠诚与背叛》引发了人们关于“忠诚”的话题。这个话题如此宏大又如此现实、如此久远又如此切近,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又不得不回答。

  忠诚,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要义所在。自古以来,“忠”就是对一个自然人的普遍要求。一部二十四史演绎了无数忠魂传奇,《史记》评屈原以“竭忠尽智”,后人论岳飞以“精忠报国”,还有许多与“忠”有关的格言警句,构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忠诚文化。我们党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以全新的视野,既萃取精华、恒守内核,又与时俱进、赋以时代内涵,形成了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使命、对职责高度统一的忠诚观,并用无数血肉之躯传承和续写了忠诚。

  历史已经远去,考验仍在继续。今天,我们怎样理解忠诚?如何做到忠诚?无疑需要每一个人深深地思考和严肃地回答。

  忠诚是一种至远大志。这种大志,不仅是志向、志趣,而是超越历史、立于天地的超拔之志、高远之志,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大格局、大气象。《忠诚与背叛》里有一句话虽然平淡却最为震撼,这就是马克思说的:“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却永远存在。”哲学家冯友兰把人生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个境界。马克思所追求的事业,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一种至高的天地境界。这种境界,让人油然而生景仰。在考验面前,为什么有人选择了忠诚,而有人选择了背叛?说到底,是因为一些人缺乏高远的志向和人生的大格局,从而丢失了做人该有的精神高地。

  忠诚是一种至上大任。这种大任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担当。忠诚总是与使命、责任、担当紧密相连,需要的是责任;忠诚又与奋斗、拼搏甚至是苦难比肩而立,面对的是奉献。红岩烈士多是30岁出头的年轻人,许多曾经是殷实之家的公子少爷。为什么他们宁愿舍弃安逸的生活而投身革命事业?为什么他们宁愿放弃宝贵的生命而忠诚于自己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对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伟业、人民解放事业有一种自觉担当,为了这份担当,他们宁愿舍弃一切。

  忠诚是一种至刚大节。这是追求崇高、坚守高地的浩然气节。毛主席曾经赞扬过两个文化人。一个是闻一多,一个是朱自清。他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掩卷深思,红岩烈士令我们最为震撼的,就是他们的铮铮铁骨、浩浩正气。红岩精神的独特魅力和永恒意义在于,他们不仅深入洞见了人生的真义,而且体现了人生的真精神。

  忠诚是誓言,更是行动。当代也有这样的优秀代表:导弹司令杨业功倾其一生书写了对打赢的忠诚;救人英雄孟祥斌、陈大桂、沈星纵身一跳践行了对人民的忠诚;模范科技干部黄炳华、贺先觉毕生奉献诠释了对国防事业的忠诚。他们不仅传承了忠诚的传统美德,更以自己的实践赋予了忠诚的时代内涵。忠诚,如此高远,又如此切近。今天的中国正奋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应该像革命前辈那样,胸怀大志,脚踏大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养忠诚之心、践忠诚之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