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归来兮,屈原(牛殿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19日09:37 来源:中国作家网 牛殿庆

  屈原如端午节江水里的一枚清洁的粽子,2000多年依然光鲜不腐,不腐的是百姓的爱戴和民众的呼唤依然透着糯米的洁白和竹叶的清香。关于屈原的遭际已讨论2000多年,我只想说那句不用论证的真理就是:真理有时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面对强权,面对个人利益,谁又肯牺牲家庭幸福甚至个人生命而做那少数者呢?屈原愿意,因为他胸怀国家心系民生,国破家亡身何用?他纵身一跃,就给历史画了一个惊叹号,让无尽的后来者陷入无尽的思索。屈原是用死亡来做最后抗争的,投江是他坚持真理的最后一搏,是历史经典地提炼人格地净化,就是家国情怀、君子之风、诗人风骨以及屈原文化的完美体现。

  屈原的家国情怀,具体表现在他心系民生的忧患意识,“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矢志不渝,这是文人为官的一种道德担当。这种心系民生的忧患意识是为官之本,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认识到没有大家哪有小家?孔子把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是为官的洁身自好。屈原的诗中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是为民生之苦的文人为官的忧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敬重焦裕禄这样心系民生的好干部,在1990年创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赞美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还化用屈原的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这是全心全意为民生的历史穿越,这是中华好官文化的传承。屈原有过亡国之痛的家国文化感伤,这种家国文化就是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有国才有家,没国哪安家?这是哲学层面的互为依附关系,在杜甫那里就能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家亡忧国思家的文人忧伤,在这里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代文人的理想人格。

  屈原的君子之风。在《楚辞》中使用“君”字的诗歌有15首,共47句,通过对“君”字的解读,可以体会屈原感恩、忠诚、品行高洁的君子风度。首先,“君”表现了他胸怀一颗感恩之心,对天地神灵敬重的君子之风,比如云中君、湘君、东君等。“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这个“君”是指云神,是楚人拜祭云神唱颂歌时的指称,传承了西周时期民风民俗及礼教文明,到了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把它放到哲学层面来解读,就是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敬重,所以尊称各类神灵为“君”,也可以理解为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同时也是托意楚王,喻指楚王和人民建立和谐相融的关系。其次,在《九章》里“君”字出现较多,即指国君。这里君王和国家合一,对君王的尊崇,也代表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九章》是屈原流放后所作组诗,虽然身处危难,但忠君爱国情怀不移,如《惜诵》:“竭忠诚而事君兮”,“待明君其知之”。屈原以悲痛心情悼念今昔,虽身处危难仍矢志关注国家前途和命运。“君”的第三个意思在先秦文献典籍中的普遍指称是君子,指品行高尚的人,包含了屈原对贤人、贤臣、士人敬重的君子之风,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的需要。《卜居》有:“君何以教之?”“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这是屈原假托他人之口为己画像。在楚国的政治现实背景下展示自身的遭遇,澄清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烘托了高洁如兰的品质与素养。

  诗人风骨,就是诗人区别于其他人的人格尊严。屈原的诗人风骨和孔子儒家道统的士人风骨相通之处在于追求独立的人格,宁可玉碎绝不瓦全,有别于战国那些功利而实用的“谋士”,特立独行于文学史上,成为后世文人风骨的一个标杆,建构了文艺为大众民生的价值取向。屈原面对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的嫉妒和挑拨不屈服不妥协,面对破坏合纵的舌辩之士张仪的蛊惑不动摇。即使两次遭遇流放,宁死也不肯同流合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从中可以感悟到他宁持高洁死绝不蒙尘生的高贵品格。屈原的诗人风骨还表现在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上,《离骚》抒发的就是爱国愁怀和诗人怨愤,虽遭谗被疏,依然心系国家:“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始终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为念,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仍然坚持“忍而不能舍也”。屈原的诗人风骨中还具有忧国忧民的坚定执著,无论作为政治家对君王的劝谏,还是作为诗人对国家的忧患和民生的关注。

  一个文人,首先要有文人骨气、民族气节,其次才是才学与成就,即古人所云“先器识而后文艺”,这是后来我辈应该习得的。

  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屈原文化,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作为景观张贴起来,而是首先应该把它理解为好官文化,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屈原的人格魅力传颂到今天2000多年的时空里,依然光辉灿烂,是始于民间被官方认可才得以流传发扬光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县参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说过:“焦裕禄同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我们能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司马迁赞颂屈原:“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印证了那句最朴实的哲学:“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民做主,民才会永志不忘。其次,屈原出身贵族,官败为文,流亡为民。为国为民可以舍弃高官和贵族身份甚至放弃身家性命,这是不是应该让我们思考?第三,传承的是文人担当。端午节亦是诗人节,诗人拿什么来纪念诗祖?司马迁赞颂屈原:“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今天文人传承屈原文化思考的应该是文学艺术为国家为社会为民生的担当,聊寄闲愁的无病之呻吟不是屈原文化应该有的姿态。第四,屈原文化传承的是忠诚。一是敬业,全心全意的做好本职工作。屈原一生追求“美政”,敬业并且有追求这是做官做事为文也是做人的本分。二是对国家忠诚。屈原为国为民身家性命全都不顾,在楚才晋用的环境下,致死对楚国不离不弃,习近平总书记说焦裕禄是“父老生死系”,现在某些国人是不是应该以此为镜?最后,屈原文化传承的是内敛修身。屈原既天生丽质,“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高洁,“香草美人”已成为后世高洁人格的象征,又注重“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后天修养;既注重“内美”,又注重“修态”,志气高洁格局宏阔。

  五月初五端午节将至,这是一个可以使人高尚和圣洁的日子。怀抱一缕思念,踏艾寻芳至江畔,高吟一首怀念,向流水和苍天呼唤:归来兮,屈大夫!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