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渡边淳一在中国:审美化阅读(王向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16日09: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向远
渡边淳一渡边淳一
渡边淳一部分作品中译本渡边淳一部分作品中译本

  4月30日,日本小说家、《失乐园》的作者渡边淳一去世。很多中国读者也产生一种悼念惜别之情,网上涌现出比平时更多的关于渡边的文字。这也难怪,渡边淳一的作品一直是许多读者流连徜徉的乐园,渡边去世,读者的乐园虽未失,却感觉他的文学已成为了历史。

  我国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翻译渡边淳一的作品。从1986年到1989年,翻译出版了《光与影》《花葬》《梦断寒湖》《外遇》《走出欲海》等 作品。到1990年代初,又出版了《红花》《白衣的变态》《蜕变》《为何不分手》等作品的中译本。但渡边淳一在我国真正地“热”起来,还是在1998和 1999两年间。1998年,珠海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梦幻》和《失乐园》,文化艺术出版社和香港天地图书出版公司联手,也同时在内地和香港出版了《失乐 园》。同年,日本电影《失乐园》的公开播放也带来了小说的热销。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艺术出版社和香港天地图书再次联合推出了《渡边淳一作品》系列丛书,收 译作品7种,包括《男人这东西》《失乐园》《夜潜梦》《泡与沫》《一片雪》《爱如是》《为何不分手》,7部作品有6部写婚外恋。进入新世纪,渡边的作品译 本又不断被重印再版,新的译本陆续出现,读者群体也在不断更新,可以说,渡边的作品仍然畅销和常销。

  其实,渡边淳一作为纯粹的日本作家,本来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有相当隔膜。渡边的文学主张情感至上、性爱至上,把追求性快乐作为生活的极致,日本 有评论家称他为“情痴主义”和“唯美主义”者。渡边作品中有很大部分写中青年男女悖德的性爱,并形成一个模式,即男主人公厌倦妻子,有了外遇,女方是有夫 之妇或是未婚女性;相恋的男女均沉溺于床笫之欢。作者常常毫无顾忌地描写女性肉体、做爱过程、情态和感受,并称这种描写是为了试试看“能在什么程度上得到 认可”。如在《失乐园》中,对男女主人公的做爱过程描述不下10次,《一片雪》中的详细描写有20多次。渡边淳一在描写不伦男女纵情享乐时,并没有落入受 道德谴责而良心不安的俗套;他虽然也描写了性爱与社会世俗道德的冲突,却并不着力表现。他所着力表现的是性爱的极乐与时间短暂之间的矛盾,是爱的持久延续 与持久后的腻烦之间的矛盾,男女主人公都领悟到性爱最终就像极易消融的“一片雪”(《一片雪》),最终不过是“泡与沫”(《泡与沫》),于是心生悲哀与空 虚之感。发展到《失乐园》,男女主人公便决意在性爱的高潮中一同自杀,这就是渡边淳一所说的“爱的深沉、爱的沉重、爱的美好、爱的可怕”。按渡边淳一接受 中国学者采访时所曾说过的:《失乐园》中的男女主人公“是在幸福的顶点死的……而爱一旦到了顶点,相反会有一种倦怠感,已经不能更上一层楼了”,所以要以 死来以保持爱的永恒的高潮。渡边淳一把性本身看成是极美的,为此常把四季变迁、自然风景与男女之爱交融在一起,在自然与人情的融合中,写出日本式的无常与 “物哀”之美。

  男欢女爱的题材原本是肉感媚俗的,平心而论,作为流行大众小说,渡边的作品与川端康成的同类作品比较起来,主题稍显单一,而其中的“幽玄”、含 蕴不足。但渡边的成功在于他狡黠地处理了性爱与现有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从既成的道德伦理角度说,那些男女的行为无疑是“不伦”的,但他们却以“死亡”或 “必死”的念头来行事。“死”可以勾销他们现实中的所有过错,因为死本身是超现实的、超功利的,道德却只存在于现实人生层面。“死”使男女性爱超离道德, 占据了“美”的制高点;“必死”的念头使得不伦和悖德带上了超现实、超功利的唯美色彩,甚至带上了某种程度的崇高悲壮感。“死后谁都能成佛”是日本传统的 宗教信念,“死亡之美”也是日本文学的一贯主题。这与日本古典文学的“物哀”美学、乃至“色道”美学中的“意气”与“粹”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如此,通常 被认为卑俗的男女情事,就被纯化雅化了。

  同样是写性,D.H。劳伦斯关注的是性与现代文明批判,米兰·昆德拉和大江健三郎关注于性与政治,而渡边淳一只是写男女的痴情与纯爱,实际上表现的是纯粹的性爱之美。这就是渡边文学的特色。

  这样的渡边,中国读者为什么能够接受并且爱读呢?我国一般读者在阅读渡边时,未必都需要并能够将渡边作品与日本传统美学及审美文化明确而又自觉 地联系起来。但是,读者确实感受到渡边作品中的美,所以才读。文学作品的读者更多的是欣赏作品文笔本身的美,如今读者阅读渡边淳一,也绝不是为追逐低级趣 味,而是一种审美化的阅读。

  审美化的阅读,不是在阅读中更深地介入现实,相反,却是在阅读中更多的反抗和超越现实。渡边淳一的小说努力在现实的社会家庭之外,营造“脱现 实”的纯粹的男女情爱世界,在善与美的纠葛中,痛苦却又痛快地扬弃善,战战兢兢而又义无反顾地选择美,走上痴情纯爱的唯美历险之路。或许是这一点,给了中 国读者想象空间,愿意伴随小说男女主人公去体验精神上的美的历险。

  对于男女悖德之爱在日本早就有作家(如日本古代的紫式部与现代的川端康成)从“物哀”的角度加以咏叹。但是,中国读者一直以来看到的更多是《金 瓶梅》式“审丑”的道德批判。至于作家把男女悖德之爱作为一种“美”加以描写和欣赏,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出现的;换言之,大体上是从中国读者开始 阅读渡边时开始的。

  稍稍出人意料的是,在日本,渡边淳一的性爱小说因可能对未成年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曾遭到一些人的抨击和抗议,但在中国似乎很少见从道德立场对渡 边淳一作否定批判。否定的人不会读他,读他的人难以否定。渡边淳一作品在中国的热销热读,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传统家庭伦理及性道德观念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中已 经悄悄地发生了改变。联系到1995年前后,当美国文学中类似题材的小说《廊桥遗梦》及其同名电影在我国流行一时,就有人撰文认为,《廊桥遗梦》的被接受 说明中国人已经在文学的层面上理解了、容许了婚外恋情的存在。但是,这属于社会心理学层面的问题,在此姑且不论。需要指出的是:爱读渡边的婚外恋文学,与 事实上赞同甚至实践婚外恋,是全然不同的两回事。若仅仅从阅读史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阅读,特别是文学阅读,甚至是比睡眠更为私人化的行为过程,因而 阅读常常是读者暂时超越现实社会,而与虚构的文本世界进行单向互动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阅读也是无现实功利的、纯粹审美的行为。超现实的审美化阅读,形 成了与现实社会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渡边淳一的小说给予读者的是纯审美的阅读体验。20多年间中国读者对渡边的持续热读,表明了中国读者已经摆脱了单一、 僵化的道德化阅读,而进入了审美化阅读时代。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