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应重视中译外的文化传播作用(黄友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15日11:28 来源:人民政协报 黄友义

  从文学作品走出去来说,如果只重视作家的创作,不重视翻译的再创作,那么就无法产生高质量的译介作品,对国外读者的感染力有限,文学作品自身的价值无疑会受到影响。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翻译已经从输入型转为输出型,这是一个质的变化。虽然对外翻译在对外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但在实际工作中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曾经有一位老翻译家一辈子从事中译外工作,他的作品长期在国外发行,然而他的能力水平不被人们所知。即使他把自己的对外翻译作品拿给亲朋好友看,大部分人因为不懂这门外语,也难以对他的工作做出评价。然而,他在退休后,有了闲暇时间,偶然间把一部外国作品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他在一辈子默默无闻之后,突然一下子成为了全国知名的翻译家。由此,可以说如果把长期从事中译外的专家们形容成“隐蔽战线”的英雄,恐怕并不过分。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他的作品对外翻译出版文种多,这也证实了中译外对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性。目前,社会上对翻译的专业性、科学性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将翻译能力等同于外语能力,尤其是将对外翻译简单视为技术型的文字转换。事实上,一切对外翻译都不是两种文字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再创作,需要译者以另一种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和表述,是文化的转换和传播。这样的要求无疑是很高的,因为仅照中文字面翻译,无法使另一种文化背景的受众接受和理解。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也使翻译的难度加大。比如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些表述: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对于没有中国文化基础的外国人来说,理解非常困难。又比如“唐朝贞观之治”、“明朝永乐年间”这些词语,几个字,如果只是简单翻译就成为了时间符号,但从文化背景的角度,介绍出这个时间所承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就有助于把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理念表达出来。通过中译外,不只是让国外受众看到字面,而是要理解文字背后承载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从文学作品走出去来说,如果只重视作家的创作,不重视翻译的再创作,那么无法产生高质量的译介作品,对国外读者的感染力有限,文学作品自身的价值无疑会受到影响。

  当然,上面所说的中译外在文化传播层面的要求和难度很高,从目前来看,中译外与国家建设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高水平翻译力量还不足,水平有限,质量难以保障。这些问题经常造成各种翻译错误,比如把展览馆和博物馆的入口和出口翻译成商品的进出口,把为了简政放权而实施的大部门建设翻译成组建更大规模的政府部门。类似这样的错误不仅不能准确转达中国文化元素,还会造成误解。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质量,制约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甚至妨碍树立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在国际翻译家联盟的一次世界翻译大会上,来自欧洲的发言者认为,按照规律翻译人员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外语翻译成母语。如果硬是要违背规律,试图把母语翻译成外语,那必然是一个错误的选择。然而,对于中国的翻译而言,长期以来能够从事中译外的外国翻译人员少之又少,中译外不是“错误的选择”,而是“唯一的选择”。这种“迫不得已”也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中国自己的中译外队伍。现在的问题是,发展了的中国需要这支队伍更加壮大,更加年轻化。社会也需要为这支队伍提供更能够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工作机制。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中,使中译外的队伍更加强大,还要积极吸收更多的国外翻译人员参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