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荒野”是自然文学的一个关键词(程虹)

——《寻归荒野》增订版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14日10: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程虹

  编者按

  据报载,当地时间5月6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及夫人程虹在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夫妇后,程虹将自己的著作和译著赠送给总统夫妇。

  近日,程虹译作《醒来的森林》、《遥远的房屋》、《心灵的慰藉》、《低吟的荒野》悄然热销。这4部书被认为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经典之作。2012年,三联书店将其辑成“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出版。

  该“译丛”以几十位自然文学作家为线索,梳理了自然文学的历史、观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其中有我们熟悉的爱默生、梭罗、惠特曼、利奥波德等文学大家。它们呈现出优美的自然世界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自2002年到2011年,程虹以两三年磨一本的慢工,翻译了这4部作品。

  事实上,程虹从事美国自然文学领域的研究已逾10年。她于2001年在三联书店出版了专著《寻归荒野》,后三联书店于2011年出版《寻归荒野》增订版。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介绍美国自然文学的专著。

  随着人类对其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自然文学应运而生。其主要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内容,展现出一种新型的生活和世界观。它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映射出现代社会对自然价值认识的转变。

  本版刊出程虹《寻归荒野》增订版序言,以飨读者。序中这样说:“‘荒野’是自然文学中的一个关键词,对荒野的理解堪称美国自然文学的精华。 ‘寻归’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走向自然,更不是回到原始自然的状态,而是去寻求自然的造化,让心灵归属于一种像群山、大地、沙漠那般沉静而拥有定力的状态。在浮躁不安的现代社会中,或许,我们能够从自然界中找回这种定力。”

  ----------------------------------------------------------------------

  《寻归荒野》出版于2001年。当时采用这个书名,出自于我对荒野的领悟。“荒野”是自然文学中的一个关键词。对荒野的理解堪称是美国自然文学的精华。同时,荒野也一直是美国自然文学所关注的焦点。自从我于1995年涉足自然文学领域之后,所倾心研读与研究的几乎都与荒野有关。先是在2000年的博士论文“自然与心灵的交融”基础上出版了论述美国自然文学的专著《寻归荒野》,继而又在上海的《文景》上主持了旨在介绍英美自然文学名家名作的专栏《重读自然》,在此基础上于2009年出版了英美自然文学散论:《宁静无价》,并先后出版了三联书店“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中的《醒来的森林》(2004)、《遥远的房屋》(2007)及《心灵的慰藉》(2010)。这些工作堪称是与自然文学作家的心灵对话,使我心中驻有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中描述的那种感觉:“希望像只鸟儿,栖在心灵的枝头”。多年的研究与经历使我感到,荒野不仅是实体的自然,也是自然的心境,或心境中的自然。在《寻归荒野》出版近10年时,我对自己当初所选用的书名有了更深地理解。“寻归荒野”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两个词的简单组合。“寻归”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走向自然,更不是回到原始自然的状态,而是去寻求自然的造化,让心灵归属于一种像群山、大地、沙漠那般沉静而拥有定力的状态。在浮躁不安的现代社会中,或许,我们能够从自然界中找回这种定力。

  从1995年我在美国布朗大学初次接触自然文学至今,我目睹了“自然文学”从鲜为人知到眼下颇有些热闹的场面。在自然文学(Nature Writing)的基础上,不断地延伸出“环境文学”(Environmental Literature)及“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从自然文学中原有的“地域感(sense of place)”,又出现了与之相应的“全球感(sense of planet)”。比如,美国学者海斯(Ursula K. Heise)2008年的新著就题为《地域感与全球感》(Sense of Place and Sense of Planet)。我本人仅从翻译的角度,也感受到这个领域在国内的升温。多年前与三联书店拟定的“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四本原著中的一本,只因动手稍晚了一点,国内就出现了两个中译本。人们对这个邻域的关注自然令人高兴,有更多的人关注热爱自然毕竟是件好事。然而,《寻归荒野》的增订版并非是为了顺应潮流,只是想在原有基础上,增补一些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当初我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纯属兴趣所致。至今,依然没有喜新厌旧。记得在一本描述美国新英格兰文学风景的书中曾看到亨利·詹姆斯的一句话:“人们需要长长的历史才能产生出小小的一脉文学”(It takes a great deal of history to produce a little literature)“环境文学”及“生态批评”无疑为喜爱“自然文学”的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但是我依然愿意守候在我最初喜爱的自然文学这一小片文学的园地,如同一位美国自然文学作家著作的书名《扎根脚下》(Staying Put),并且深深地挖掘。

  《寻归荒野》的增订版基本保持了首版的结构及内容。增添了最后一章即第六章,介绍评述了贝斯顿、威廉斯及斯奈德3位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因为,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们面临着一个更为复杂多变的世界,美国9·11事件、中东的战火、世界金融危机、印尼海啸、汶川地震……事实表明,受到威胁的不仅是自然界,还有我们人类本身。危机与机遇同伍,恐惧与希望共存。因此,21世纪的美国自然文学作家及学者提出了“在破碎的世界中寻求美”,“在品尝生活的同时,保护这个世界”的观点,即不要一味地向世界索取,而要把持“品尝”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为保护这个世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在动荡不安、充满变化的世界中寻求一种更为宽容的处世态度,拾起生活中的碎片将它们拼成丰富多彩、完整美丽的图案。诚如一位自然文学的学者所述:“书写自然,以及对这种文学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让我们做好准备,以应对世界的纠纷及挑战。”导言部分根据笔者于2006年发表在《西方文论关键词》一书中的“自然文学”一文进行了修改。关于“爱默生”、“科尔”、“梭罗”、“巴勒斯”及“缪尔”等章节,根据2009年出版的《宁静无价》中的相应部分进行了修改。为使体例一致,有些章节加了小标题。“结语”也略增了内容。《寻归荒野》首版中的“跋”反映了我当时的心境和对自然文学的理解,故保持原状。

  最后我要感谢本书的读者。自《寻归荒野》出版以来,我从读者的书评、来信及网上的读书有感中受到极大的鼓励。美国文人爱默生曾说过:“是好的读者造就了好书。”我不敢称自己的书是好书,但我可以断言,有许多好的读者。感谢三联书店。当自然文学在国内尚处于“冷门”的情况下,三联书店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寻归荒野》,并陆续出版了“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中我的3本译著。李学军编辑默默无闻地承担了以上书籍的编辑工作。编辑这些书本身就需要一种寂寞求真的心境。

  《寻归荒野》的增订版是为了那些寂寞求真的同仁,为了在心灵的枝头栖着希望之鸟的人们。让我们从心灵上回归已故美国自然文学作家西格德·奥尔森(Sigurd F Olson1899-1982)笔下那片“低吟的荒野”:湖畔潜鸟的呼唤,夜幕中的北极光,以及夜空下那广袤沉静的大地。因为与这低吟的荒野密不可分的“是由失而复得的原古生活方式中寻到的简朴的愉悦,时光的永恒及对远景的期望”。

  2010.2.21

  (注:标题为编者所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