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顺着风 贴着地——评刘向东的诗歌(袁增欣)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12日09:29 来源:中国作家网 袁增欣

  刘向东的诗歌语言始终顺着风,意境时刻贴着地,明澈晓畅、自然清新的诗风,一直是他坚守的品质。刘向东的现代诗和白居易的古体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句子看似浅白,但诗意并不浅显。白居易一贯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认为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刘向东的追求也是如此。他的语言非常自然,乡音、俚语、儿话皆能入诗,甚至画龙点睛。山水、草木、羊群、黄土,在刘向东笔下变得开阔、大气、厚重起来,充满了历史容量、哲学含量、美学质量。

  不能否认,近年来现代诗创作中存在着忽视自然、缺乏在场感的现象,诗人们越来越注重抒写自我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仅仅通过强化个人独白、扭曲语言结构来增加诗意的重量,导致诗歌“头重脚轻根底浅”。然而,如张学梦所言,刘向东的诗“没有置身在文化冲突的锋面上。他的歌调中,少见尴尬、互否、倾斜、躁动和迷狂。他的歌调中基本表象和意蕴是平静、和谐、包容、亲和力与顺遂。这些诗仿佛来自岩石和泥土的内部,弥漫着一种浸润着柴草味道青翠的温馨。那些看上去平实的话语,那些词或意象,其实隐隐约约含着比其字面直接意义更多的意蕴”。

  刘向东诗歌的淳朴韵味,具有非常明显的本土气质。本土气质并不止是“乡土诗的气质”。“乡土诗”只是按题材来分类的简单概念,还不如古代的“田园诗”。前者把凡是写乡土的题材都囊括了进去,包罗万象也泥沙俱下,已失去了分类研究的意义;而后者是学者对陶渊明一类诗人隐居、遁世的诗歌作品的统称,范围并不宽泛,反倒显得精确,有据可查,有脉络可循。

  本土气质是贯穿古诗和近现代诗的精神之美和艺术之美。仅仅把刘向东的诗归纳为“乡土诗”是片面的,其实,以刘向东为代表的中国大多数诗人,没有喊出任何口号,也没有给自己贴上什么标签或创建什么理论体系。他们耐得住寂寞,甘居民间,不迎合任何观念去创作,不受潮流影响,收获了内心的强大。他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既不投机取巧,也不绕道而行,而是采取“正面强攻”的方法,在吸收了各种新思潮的营养之后,又将其回馈于包括以乡土题材在内的各种新诗中,使其更简洁,更具艺术化,达到了另一种高度。刘向东已经在作品中融入大量的个人化的意象和情感,与之前的以歌颂为主的“乡土诗”截然不同,也使本土气质在“被放逐”的诗坛回到正常的轨道,充满人道尊严、怀疑精神、自由渴望。

  刘向东的诗歌题材开阔,《小石门悬棺》《半坡村》《黄河古渡》《神游虎牢关》《朝天门》《金色布拉格》《诗人墓》《柏林墙的影子》等,都是他用内心演绎的文化历史。在长诗《白洋淀》中,他写出了自己的白洋淀;在组诗《记忆的权利》中,他又从故乡的泥土中发掘了抗战的遗迹。《近在眼前》中,刘向东站在涅瓦河畔唱起了波兰国歌,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对着犹太人的头发黯然神伤……刘向东的诗是丰富的,也是单纯的,如同燕山流淌的山泉一样,给当代诗歌带来一股清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