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学关乎人心——读《善行启示录》感言(刘向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9日10:56 来源:河北日报 刘向东

  善,是人类最伟大的动机。善,作为人类信仰的一部分,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实践。善者,德之建也。《善行启示录》弘扬的是善,是正能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书中的28个故事,经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有的已经家喻户晓,再次书写,有难度,但不失意义,通过进一步的提炼、整体把握和与历史相呼应的叙述,给人以更多的善行感悟或启示。

  我依然被林秀贞感动。为她那双砂纸一样粗糙的手;为她所赡养的老人已经吃不惯别人做的饭菜;为了老人喊着回家时,就抬着老人在院子里转圈儿,或者套上牛车,把老人拉到大街上转一圈再回家,像哄小孩儿一样。

  我依然被周汝珍感动。已经七十岁了,也是一位古稀老人了,可她还在全心全意照顾着比她老或者并不比她老的老人,让人没齿不忘的是她的那句看似平常的话:“我就不走了,干到死吧。” 忘不了她办学不收费的初衷:“我自己有残疾孩子,我知道这些辍学的残疾孩子家里有困难。如果我收费,哪怕是收一点点饭费、生活费,他们可能就不来了。所以我不收费,只要有这口气,我就拉扯着这帮孩子!”

  而最让我深深感动的,是那位年迈的老太太和她的四个盲儿子的故事:

  面对生活的巨大考验,四兄弟没有后退,他们坚定地对老母亲说:“娘啊,您别怕,咱谁也不靠,我们自己种地干活,也能给您养老送终!”

  一家人的全部依靠,就是那六亩二分承包地。要下地干活,总要摸到地边吧。而如何走到地里,就成了四兄弟的第一道难关。这时,老母亲就成了四兄弟共有的一双“眼睛”。

  每次出门下地,母亲都是走在最前面,一只手拿着工具,另一只手牵着老大,老大再牵着老二……兄弟四人排成一队。

  到了田里,母亲开始教四兄弟干活儿。盲人学干活儿,真是不容易啊!就说除草吧,他们要用手通过无数次的触摸,才能分清哪是草,哪是苗……

  除了种好庄稼,四兄弟还摸索着学会了不少手艺。老大无师自通,学会了木匠活儿,家里的小桌子、小凳子都是他的作品;老二是家里的电工,家里的电线、电灯都由他安装,出了毛病他来修理,多少年来竟然没有一次触电;老三喜欢音乐,无论什么歌曲啊戏曲啊,只要听上几遍,他就用口哨吹出来;而老四则是家里的“外联部长”,里里外外的事情都由他负责处理,就说卖粮食吧,一口袋粮食他用手一掂,就知道分量,上下差不了半斤……

  正是如此朴素的东西,直接指向了我心灵最柔软的部分,让我读出了最本质的善——超出了宗教、哲学、伦理范畴中那个善的概念。心地仁爱,品质淳厚,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自信自立,坚韧不拔,自己引领自己的命运,这本身就是大美、大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美德,已经远离灯红酒绿,但依然扎根草野,在普通百姓的血脉之中。这是仁,是义,是礼,是信,也是诚实的种子,是希望所在。

  此外,作者李春雷、李铮的写作姿态也令我感动。

  当文学过度沉迷于一己之私时,常常让人把道德看成是损害作品纯粹性的东西,他们却肩负起了一个作家的责任——穿过历史而不是跃过历史的责任,最基本的词语的责任和精神的责任。他们没有以“写作是个人的事”为由,来逃避写作该有的这些基本责任。“写作是个人的事”本是一句不错的话,可惜已经成了一些作家放纵自己的借口。个人的事,如果不联系一个更为广阔、深远的精神空间,它的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写作是个人的,但写作作为一种精神的事业,一定是面对公共社会发言的。春雷和李铮满怀善心,对民族、对文学没有失去基本的信念和敬畏,对精神有着求索的勇气,对灵魂有着一同悲伤、一同快乐的诚实。

  当前,在我们渴望实现中国梦的时候,在我们思索中国文化命运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候,要切实重视诸如《善行启示录》这样的文学的作用。“五四”时期的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早就发现,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因为惟有文艺是最能深入到大众之中的。陈独秀通过发动“文学革命”来推动社会革命;胡适是哲学博士,他率先尝试用白话文写作;鲁迅本来是学医的,看到国人的蒙昧之后,弃医从文,觉得医治精神疾病远比医治身体上的疾病要紧。这些先贤,能够影响中国这么深远,文学这种话语形式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文学关乎人心,只有心是热的,人才会有梦想。如果人心荒凉了,就什么都晚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