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木弓)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9日09:55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木 弓

  海峡两岸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题材的文学作品也会更加活跃。陈文贵与叶子的长篇小说《原乡》就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部。作品从 一群退伍老兵的生活现状入手,拓展开去,真实地写出了一种思乡的情感,成功塑造了一批台湾退伍军人的形象,强烈地反映了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统一国家、振兴 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共同愿望,展示了每一个人心中的爱国爱乡的深情所汇集成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可以说,作品主题很有思想分量,作品在当下的重要 性也非常突出。

  《原乡》的叙述角度选择得很好。洪根生、杜守正、朱晋、八百黑以及傅友诚等一大批当年随国民党溃退去台的军人,退伍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们没 有政治地位,也融不进当地社会,可以说是一群社会的“边缘人”、弱势群体。正是在这样的复杂而痛苦的社会人际关系中,这群老兵的思乡情感越来越强烈,其中 一些人竟不顾当局的禁令,冒着被“警总”残害的危险,冲破各种艰难,千方百计回到大陆,回到家乡,寻找天各一方、失散多年的亲人。正是他们这种敢于舍弃生 命也要回家的精神,终于迫使当局调整了禁令,开启了老兵回乡探亲的历史时程。《原乡》就是以这段历史转折期为背景,写出了老兵的生活,写出了老兵心态,写 出了老兵心灵痛苦的纠结,更是写出了老兵团结起来的力量——那种改变命运、创造自己历史的不可阻挡的力量。

  在台湾,老兵们一直是个弱势群体,但就是这样一群人,有力量打破两岸长期的禁锢,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可以说,今天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共识、 不断开拓前景的势头,和他们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从这个层面上看,作品描写的生活是真实的,所持的历史观是正确的,也因此奠定了作品厚实的思想基础。

  一部文学作品主题固然重要,但思想是通过文学的方式来表现的。《原乡》沉重的主题是由文学的表达来实现的。这部作品在文学表现上最突出的特点就 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值得一说。洪根生、杜守正的形象很有个性,而傅友诚的笔墨虽然不多,但给人印象很深。他被洪根生、杜守正两人抓来当壮丁,糊里糊涂 成了镇守金门的生死战友。后来傅友诚思乡心切,企图偷渡回对岸的家乡厦门未能成功,被军法严处。本来是要枪决的,但因精神失常而没有死。以后几十年,他就 在精神失常中生活,但一直记着他年青时恋人的名字。这个形象让人想到这些军人的精神状态——他们也是失常或半失常的,他们一直处于痛苦之中。

  作品重点要塑造的是德高望众的老将军岳知春的形象。他是一个正直的军人,在军中很有威信,是个领袖人物。在漫长的历史煎熬中,他感受到了祖国分 裂的不幸与痛苦,明白了祖国统一、人民幸福的深刻道理,所以他有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他不仅是在思想上有了深刻认识,在行动上也有突出的表现。例如,他 谋求与大陆的朋友在香港会面,以推动两岸关系的破冰解冻。在当时,将军是要冒大风险的,但他仍然坚持做下去。事情虽然因“警总”的破坏而没有实现,但他从 没有停止努力,旗帜鲜明地支持资助老兵回到祖国大陆、回到家乡的行动。当局最后不得不把他囚禁在绿岛监狱中,但仍无法囚禁他那颗向往祖国统一的心。如果 说,老兵的思乡之情更多是一种人性的表达的话,那么将军的精神里则带着理性思考,带着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带着一种民族复兴的方向。这个人物形象挺立起 来,使作品的主题占据了时代思想的高地。

  实际上,就人物的个性、生动性、丰富性而言,路长功这个人物塑造得相当成功。他属于性格构成有矛盾性冲突性的人物。他一边是“警总”的大特务, 任务是专门监视老兵的一举一动,防止他们私入“匪区”;同时,他又是与岳将军有着生死之交的朋友。他冷酷无情,下手狠毒,是个人见人怕的活阎王,但他面对 将军的行为,却显得很被动。一方面,他要破坏将军的计划,完成上级“老潘”的任务,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将军的安全。当局的利益与朋友的 情感之间在这里发生了矛盾冲突,使这个人物内心变得复杂起来,性格也就生动了起来。在老兵回乡这个不可抗拒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他扮演了一个小丑、一个 坏人的角色。但是,就是这样顽固的人,也必须顺应历史的潮流,反省过来,做一些对两岸关系进步有好处的工作。作品写出了这个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从而揭示了 两岸关系的复杂性,非常有意义。可以说,《原乡》里,这个人物个性是最突出的,也最有典型性,具有一定的文学“新人”的品质。与他一脉相承的人物是年轻的 “警总”特务庄力奇。他为监视杜守正去了一趟大陆,不仅改变了偏见,还在大陆收获了爱情,从此找到了归属感,自觉自愿为两岸做有益的工作。作品通过这些人 物的命运,让读者感受到历史必然性的力量。

  当然,作品人物关系上也有可以商榷之处。林水泉与洪根生最后由网市这个女性联系在一起,有一些牵强。但无论如何,这部作品的问世,可以看作是海峡两岸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与新的突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