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常识为何如此重要(王辉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9日09:48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辉城

  《笑林广记》有颇多关于白字先生的笑话:某私塾老师大字不识几个,却偏偏逞能,文章乱解一通。到了现在,这类笑话已经很少见了。白字先生的减少,至少说明,社会的整体教育水平在提升。

  文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作为传递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每个文字所指向的意义是恒定的,不可能是变幻莫测的。而白字先生的出现,则破坏了这种恒定的体系。他们把知识和经验带往了反面——或许有时候白字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神奇——但更多的是他们破坏了文字原本的意义,使交流变得更加困难。

  像文字、数学这些精准的知识——特别是基础性质的,如一加一等于二——我们可以称之为常识。正是因为这些常识,我们在沟通、交往的过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换一句话来说,一个常识得以彰显的社会才算是正常的。正常,并非是卓越。

  我们回过头去阅读王小波的杂文,或许会悲哀地发现,他所传达的思想并不见得多么深刻,仅仅只是常识而已。可就是这些常识,在当时却成了振聋发聩的声音。比如,论战不要乱扣帽子,要讲科学精神,等等。然而,2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彰显常识依旧是一件重大的课题。不过,时代毕竟是进步了,王小波讲常识时,所要面对的是知识分子,是精英;而现在,我们讲常识,所要面对的是更广泛的群体:不单单是精英,还有广大的人民。“公民”概念的风行,印证了此点。在今日,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权益,也更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站在常识一边》的自序中,杨子云写道:“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技术系统有不少创新,但社会公共结构和公共治理似乎停滞不前,历史把问题留给了我们这一代人,在迷思中回归常识,从常识开始重新出发,也许是一条求解的路径,站在常识一边,也许能找到更多的共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社会中,确实缺乏中间层,社会力量薄弱。当然,帝国政府也不允许出现能与之抗衡的社会力量。所以,我们回望历史,可以发现帝国与人民的关系总是各执一端,紧张而脆弱。在太平盛世中,关系尚缓和,一旦到了饥馑年头,便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其间,没有社会力量的缓冲,也没有更有效的解决办法。“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两千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这个魔比斯环中打转。

  与我们相对的,西方却发展出成熟的社会形态来。即使是在疾风骤雨般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所抗争的内容,也并未超越底线,也没有使用暴力。年轻人想要性自由,女人要选举权,同性恋者想要正常人的权利。他们都在努力抗争,拓宽了常识的边界。如同性恋并不是一种病,同性恋者也是正常人。现在的同性恋者,几乎不会遭遇像计算机之父图灵那样的悲剧。

  《站在常识一边》的编排颇具匠心,从第一辑企业家的“原罪”到第五辑的“灵魂”,细细品读下来,有一条极其明显的线索串在其中:中国社会应该何去何从?企业家厘清了商业上的常识,律师界定了法律常识,文化人讨论了道德常识,实干家努力构建机制,学者回溯了历史并展望了未来。在这本访谈录中,也许不能得到非常深刻的答案,但像冯仑、王石、李连杰等精英们也正在努力地回答着时代交给他们的题目。访谈录有趣的地方也正在于此。

  (《站在常识一边》,杨子云 著,九州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