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还原真实生活的颗粒感(三川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9日09:47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三川玲

  《下乡养儿》有一种迷人的气质,从第一行起便欲罢不能,让人沉浸在冯丽丽笔下那个世界之中。

  我知道有两类文字深受欢迎。一类是反映人们梦想的,那是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比如中国的武侠小说、来自外星球的都教授;一类是再现现实的,读者看了会深感共鸣,觉得写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事情。本书的迷人气质来自于后面一种。

  这个作品有两个文学特点。第一是事无巨细纤毫毕现的流水账作者冯丽丽像摄像机一样记录着他们的生活。这种文学手法让我想起自己对相机镜头的感 受。一些高级的光学镜头能够拍出超肉眼的效果,而冯丽丽冷静、克制、琐细的笔法,很像那种昂贵的光学镜头,捕捉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节。而那样的细节,正 是令我们思绪万千、心灵震颤的部分。我看罗中立那比照片还写实的油画《父亲》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书的第二个特点是表达上的克制。冯丽丽在书中没有推 销观点,没有抱怨批评,没有推崇赞美,她有非常强烈浓郁的情感,却能一直控制住自己不去表达,不去说破。心理学有个治疗方法叫“隐喻”,通过故事的暗示性 来达到治疗效果。隐喻发生在人的右脑,其力量之强大,可以影响人的潜意识。削弱隐喻力量的方法就是说破。

  显然,这也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亲子书,而且是我们从来没见过的那种亲子书。在此之前,我们看到的个案都以成功践行者的面目出现。书里的孩子都是成 功的,都上了哈佛耶鲁或北大清华;家长在书里也是成功的,拥有强大的内心、生活的智慧。然而,《下乡养儿》里的角色却是软弱无力的。孩子天天换了几个小学 都无法适应,最后辍学在家,一直延续到9岁,最后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只能在深夜里玩倦了才躺下,以至于很久没有见过太阳。执行家庭教 育的父母也看上去懦弱,没有单位,接的是校对的散活。到了乡下,连农村大妈的小孩都斗不过。用老六的话来说,这是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 题的孩子。

  其实可以看出,他们是有选择余地的,但凡有一点点企图心,也许会过得比你我更加光鲜。在缺乏进取心的同时,他们却拥有莫大的放下的勇气。我开始猜想,在冯丽丽和戎先生的世界里,究竟什么算是成功,什么算是幸福。

  天天在乡下,普通儿童该做的事情——学习读书、有明确目的的游戏,一样都没有。天天做的事情,在家庭分工上,是我们家奶奶做的——买菜、做饭、洗衣、放羊。这些事情,作为曾经是妇女主任的奶奶,也觉得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放在我们家,奶奶肯定觉得我们要毁了这个孩子。

  陶行知说,儿童生活即儿童教育。教育者也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是,我们往往提供给儿童的,都是虚假的购买来的生活——比如农作,是去草莓大 棚里面摘下成熟得刚刚好的果实;我们不去真正的沙滩上玩沙子,而是到在商场围起来的15平方米里面的,花30元玩一小时的干净沙子;我们不在田间地头、小 区楼下跟小伙伴游戏打闹,却在一个优雅漂亮的早教机构,跟一群突然认识的孩子进行“社交”。

  书中,对天天的教育起了重大作用的乔老师,当年因为一个得意门生为了一件小事自杀,便毅然考了教育研究生,想弄清这个问题,可上完研究生,还是 搞不懂,就去当了幼儿园老师。她要从孩子最小的时候开始观察。乔老师如此内心独白:“最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 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在沙丘上的大厦,很脆弱的。所以后来我在幼儿园, 就开始帮助一个个脆弱烦恼的孩子,让他们都变得快乐强壮。”

  乔老师想让天天和其他孩子过的,正是孩子本来应该过的儿童生活。而乡居一隅的冯丽丽、戎先生、乔老师,他们也在尝试成年人本来应该过的一种生活。

    (《下乡养儿》,冯丽丽著,新星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