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学的精神指向(邵振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5月08日10:40 来源:甘肃日报 邵振国

  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最为贴近。它们几乎就是一个东西!我们年纪很小的时候,它们就已暗自结成这种“亲密难分”的关系了。当一树蓓蕾初绽,花蕊芬芳迎向这个世界的各个方向,其中必有无可计数的花蕾,是朝着文学的。

  这是自然而然的,几乎是一个有梦想的孩子成长的自性和必由之路!因为文学的方向,恰好对应着这枚花蕾之生命的秘密,即因何而绽放,馨香四溢将飘向何处,等等问题的探寻。当这个孩子捧读一本诗集,或一篇散文、一部小说,也许他并未意识,那恰是他自我心灵的寻觅,那阅读中含着花开无声、花落无痕的精神建构的求索。

  从初中到高中,乃至大学,那是人生最重要的,也是最美好的一段生命时光。即花瓣悄然飘落,渐渐结出青青果实的阳光日子。这枚青果始知世间的风霜雪雨,和一些自身成长的道理,始知自己面前的这个世界不仅是个斑驳陆离的物质世界,还是一个有着自身成长的憧憬、希冀而色彩变幻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而且后者是一块更为真实的天地。

  因为那枚青果将在自己的心灵企盼中,使自身生长成怎样的一颗果实,以对应那一世界。其中不仅有着人生梦想付诸实现的美好和幸福感,自然也会有向往失落的生之烦恼和痛苦。故这后一世界,就更是一个情真意切的、充满着生命奔赴、血液涌流的世界。这个生命在这里,审视着自己的花开花落,编织着企盼和梦想,眺望着前途和命运!尽管这后一世界,给予我们的并非都是美好和幸福,而往往更多的却是“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的情思和痛苦,但是这里,却给予了我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的清醒、意志的自觉、情感和向往的真实。

  是故我希望,我所目睹的千树万树之花,我所结识的或尚未结识的青年人,乃至天涯各地“相逢何须曾相识”的中年人、老年人,都能够更为看重这后一世界。都能够来与文学对话,都能够怀有“文学梦想”。我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想告诉人们,尤其想告诉青年人的是:文学,只有文学,是与你肉眼所看到的物质世界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人生书写,心灵和人性希冀的书写。这书写或许是为你所陌生的、迷茫的,所不认识、抑或感觉不够现实的,但这或许恰是能够启迪你的人生知觉、意志自觉的东西,你作为一个最可珍视的生命的“蓓蕾”,或一枚已经随风飘落的花瓣,文学恰是在陪伴你寻找一条与现实不同的绽放的方式,生存的方式,或并非那样“随风飘零”!这即是你作为一个生命的清醒、自觉,诉诸于本质真实的表现。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他选择三位自己心仪的大诗人,以其各自的一首词作为这“三种境界”比喻的实体。不管这“境界”的具体内容为何,我们却都能从那“喻体”中理解到,其所提出的人生道路的艰难痛苦,以及人应该寻求的“精神之旅”及其建构。这喻体之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鹊踏枝》)整首词告诉我们,那“槛菊愁烟兰泣露”“明月不谙离恨苦”的事实,而诗人却要求自己做到,去“望尽天涯路”!喻体之二则是:一个把这种精神建构看得无比重要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我们看到,这种无悔无怨的执著寻求,才被学者王国维视为人生必不可少的阶段或叫做“境界”。哪怕自身处在“草色山光残照里,无人会得凭阑意”,也是在所不惜的!我们这里说,这种“境界”就是为了建构起一个自己理想的“人”来!亦即是喻体之三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是的,文学使我们看到,人生须经历这样一种被王国维称作“境界”的选择。才能够建立起我们的精神世界。在我们的精神之外,则是一个与之对立的世界。我们需要以自身的人生知性和自觉,去经受种种对立的挫伤和失败。既这样,便会有痛苦。你会发现自身处在“灯火阑珊处”的悲痛感。但是,这却让我们记起黑格尔的话来:“经历这种对立、矛盾和矛盾解决的过程是生物的一种大特权;凡是始终都只是肯定的东西,就会始终都没有生命。生命是向否定以及否定的痛苦前进的。”

  所以我们说,文学不是对混乱、浮躁和喧嚣不已的现实生活的照猫画虎,更不是我们面临的权力化的物质利益、以及时尚化的享受娱乐之重压下的随波逐流。在文学这里,你书写的是经过你的心灵陶冶的、幻想而认可的生命形式、生存方式,是它建构着你应有的“人之为人”的知性和未来!作为人,你在“人”的深层意蕴上理喻着人性,理喻着自身的本质和自信,理喻着人的尊严、正义和担当!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说,文学既是“梦想”,也更是现实!

  (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丝路论坛”供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